□文/圖本報記者鐘偉本報通訊員孫策孫藝昕
王光華(左)介紹葡萄生長情況
葡萄成串
小南瓜豐收
大棚外景
一座大棚就是一個“聚寶盆”,一棵果樹就是一株“搖錢樹”。
走進晏北街道趙莊村黨支部創辦的昶弘農業專業合作社,一座座標準的溫室大棚成方連片、排列有序,在陽光的照射下,閃耀著銀色的波光;一棵棵藤蔓攀長的蔬菜秧苗吐綠含英,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瓜菜清香……
“我們依靠科技創新提質增效,圍繞市場需求做大做強,依托優質資源打造綠色產業基地,在精品農業品牌上下功夫。”趙莊村黨支部書記王光華說,村里的大棚經濟已經成為托起農民致富奔小康的“搖錢樹”、黃土地上的“白色銀行”。
因地制宜 因勢利導
趙莊村的產業發展可謂“一波三折”。
“1990年,村里搞過果樹種植,可惜并不很成功。”王光華回憶,當時大家把果樹“伺候”得枝繁葉茂的,但沒考慮到市場需求,“那一年,一斤蘋果才幾毛錢,加上引進的果樹品種口感一般,沒怎么掙到錢。”
雖然有了這個“教訓”,但趙莊村黨支部搞發展的心始終沒有動搖。趙莊村現有503口人,大多數人靠種地為生。為了讓土地“生金”,他們積極跟齊河桂柳家禽有限公司、齊河澳亞現代牧場有限公司合作,將部分土地流轉。看著公司在當地做大做強,王光華和村民的心又活了。
就這樣,他們堅持“圍繞產業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的工作思路,以黨建引領,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領頭雁作用,于2015年12月創辦昶弘農業專業合作社,該項目為中央扶持資金項目,上級提供扶持資金50萬元。按照“支部主導、群眾自愿、風險共擔、集體增收”的原則,村里組織群眾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強化村集體與村民的利益聯結,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特色種植,主要發展大棚經濟,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的有效對接。
“我們這次選擇種葡萄,種之前認真到壽光等地考察市場,從品種到種植技術,優中選優。”王光華坦言。
目前,趙莊村昶弘農業專業合作社共建有14座葡萄大棚,葡萄品種均為春紅系列,其中春紅3號的葡萄采摘期可持續40至50天,畝產量達2000至2500公斤,村集體增收達10萬至20萬元。
輻射帶動 長效發展
“進了合作社,不光能有土地流轉費用,還會有分紅。”今年55歲的村民李金良說,這次他將家里承包的8畝地加入流轉。更讓他高興的是,家里另外承包的9畝果園,還能和合作社技術專家互通有無。
隨著合作社發展越來越好,村民的心思也活泛起來,像王坤承包了鴨廠,主要給附近的家禽養殖公司提供種蛋,剩下的鴨糞給合作社的果蔬提供肥料,一舉兩得。
趙莊村的發展,也讓周圍村羨慕不已。這不,最近兩周趙劉林管區黨總支書記董松就沒少帶管區其他村的黨支部書記往趙莊村跑,“趙莊村的這個發展模式有很好的借鑒性,和趙莊村一樣,很多村子也面臨農民出門打工,土地無人管理的問題。趙莊村用最少的人集中最大的力量發展起了當地的特色產業,下一步我們打算把這個模式在其他村子也推廣開來。”董松說。
現在昶弘農業專業合作社早熟葡萄的名氣已經打出去了,他們乘勝追擊又在5個大棚里搞起了卷心菜、南瓜等果蔬的種植。
走進南瓜大棚,只見南瓜的藤蔓整整齊齊纏繞在架子上,但仔細看會發現南瓜葉子上還有些蟲子咬的小洞,另外地上的雜草也很茂盛。“和葡萄種植一樣,我們這里的果蔬種植走的是有機種植的路子,從土壤改良、施肥到害蟲控制,用的都是生態環保的處理方法,就為了讓消費者吃上綠色食品。”王光華如是說。
塑造品牌 擴大市場
近日,我縣公布縣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黃河味道·齊河”第二批授權企業名單,昶弘農業專業合作社等12家企業入選。
“要想讓村子富起來,腦子還要活泛。現代人都講究生活品質,我們現在正在向塑造品牌、延伸鏈條、擴大市場方面努力。”王光華介紹,今年葡萄收成不錯,但也要居安思危,如果有一年葡萄價格低怎么辦?他計劃將一批葡萄深加工做成葡萄酒。
王光華介紹:“我們今年積極外出對接,在齊河、濟南等地建立葡萄銷售市場和網點,另和‘1+1’等各大超市合作,同時吸引游客到此采摘,確保合作社生產的優質葡萄賣出好價錢,使合作社社員走上致富之路。”
下一步,趙莊村將積極對接冷儲企業,對葡萄進行集中儲存,提升銷售的自由度,打響高端早熟葡萄品牌。同時發展“互聯網+”農業,匯集上下游供求信息,下游種子、肥料等農資優中選優,上游訂單回收、產品深加工,力爭五年內實現葡萄分揀分級、預冷包裝、品牌打造、營銷發展等全產業鏈。帶動群眾實現穩定增收,讓葡萄產業成為鄉村振興新引擎;黨建領航,描繪鄉村振興新畫卷;凝聚黨心民心,激發出干事創業的澎湃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