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習記者孟志遠本報通訊員劉磊劉成波
1月11日,駐足西楊村田地間,四下望去,一眼看不到邊。麥田里,還不高的嫩苗長得密密匝匝,連成一整片;田壟邊,渠相通,路相連,從高空俯瞰,滿眼都是散發著淡綠色的方塊麥田。
越是空曠,北風就越是凜冽,伴隨著樹枝搖得嘎吱響,西楊村種糧大戶李仁新迎著北風,大步流星往地頭走去。“這是典型的‘兩葉一心’麥苗,但你看,分蘗節有突起,開春后分蘗成穗肯定沒問題。”站在自家麥田,李仁新拔起一株麥苗,剝開其層層“外衣”,向記者展示嫩黃的分蘗幼芽。這段時間,他經常到地里察看苗情,時下,正值小麥休眠期,放眼望去,麥田里一叢叢、一簇簇,成壟成行,這表明大部分麥苗已完成首次分蘗,一直等到春節后三月份,再施返青肥、返青水即可。
去年,李仁新家的40余畝糧田喜獲豐收,小麥畝產680公斤、玉米畝產875公斤。李仁新說:“別看糧食大豐收,其實這塊地只有我和我愛人在種,而且我們兩口子也沒受什么累,主要還是因為我們村有個好的合作社操持,真正為我們省大事了。”
西楊村村民李化民對此也十分認同,去年李化民30余畝地也收獲頗豐,他感慨地說:“村子里的專業合作社每年都統一深翻土地、播種、施肥、收割,老百姓種地十分輕松。而且專業合作社肥料質量比市場上賣的好很多,而價格卻比市場上要低,統一租用的機器設備也比市場價便宜不少,真的是實打實地為我們節省了時間,增加了收入。”西楊村黨支部書記李化莊介紹,2013年西楊村全村村民共同成立了齊河縣劉橋鄉年豐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到2016年全村就有85%的農田達到了“噸半糧”,但還有15%的農田因戶主外出務工管理不及時未能達到標準。西楊村響應德州“噸半糧”建設的號召,為打造好齊河30萬畝“噸半糧”核心區貢獻力量,全村3305畝地全部由年豐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實行半托管式服務,合作社為村民集中提供種子、化肥、農藥,在耕、種、收環節進行統一管理,到去年,合作社直接將老百姓打藥等工作也全部接管,統一使用植保機噴灑農藥,并且從增產、殺菌等多方面、多角度進行整體規劃種植,形成從種到收的“鏈條式服務”模式,做到最短時間內“顆粒歸倉”,實現了生產節本增效,糧食減損增產,為“噸半糧”穩產做足了功課,到2022年西楊村全村實現了100%“噸半糧”任務目標。
“糧食種植也不是一帆風順的,總有遇到困難的時候,這就更需要我們總結經驗教訓。”李化莊說,雖然去年糧食整體收成不錯,但往年玉米種植卻遇到過大問題,當時在玉米成長的重要時期,遇到了銹病的侵害,村里當時又沒有及時跟上管理,三五天的時間玉米病情就無法挽救,導致玉米產量受到很大的影響。從那以后,全村吸取了教訓,提前規劃好玉米全程生長期管理,提前做好病蟲害預防,爭取最大程度上防止玉米減產的情況發生。
為了降低糧食生產的損耗,西楊村還把目光轉向了機械設備提升上。“干活不出活,‘瞎’的糧食多,看著從機械里散落出來的糧食,農民真的很心痛、很惋惜。”說起老舊機械設備,李化莊感慨萬千,目前老式機械工作效率慢,工作中糧食損耗率也高,極大地制約了糧食增產增收。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西楊村正在逐步更新換代老舊機械,去年8月份,合作社將2015年購買的老舊設備全部出售,同時又購入一臺210馬力的雷沃牌四驅拖拉機和三臺200馬力、兩臺160馬力的東方紅牌四驅拖拉機,共計花費了170多萬元。自從設備更新換代以后,糧食產量就有了質的飛躍,集體和各戶村民都享受到了設備更新的紅利,僅2022年,合作社和村集體一年凈利潤能達到50多萬元。
鄰村的村民趙健來西楊村參觀時由衷地感慨:“西楊村的村民太幸福了,一年不用操心多少地里的事情,田中的小麥畝產就達到了1300多斤,我家里辛苦一年,畝產也只達到了1100多斤,收入跟人家相差不少呢。”西楊村正在走出一條強村與富民“雙贏”、集體與群眾“雙增收”的新路子,合作社的逐步專業化、精細化發展,也帶動提升了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降低了群眾生產成本,實現了糧食增產豐收。劉橋鎮農村工作辦公室主任劉成波表示,西楊村的成功有據可循,未來可形成能復制能推廣的經驗模式,逐步帶動其他村進一步發展,為齊河縣“噸半糧”創建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