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宋宜廣 通訊員 李波
微信測評被監督單位、三方見面督辦代表建議辦理、設立代表之家傾聽群眾心聲……
近年來,縣人大常委會不斷創新工作思路,探索有效監督方式,促使各項工作呈現出蓬勃生機和活力。
微信投票提高群眾參與度
在自媒體時代,微信成為人們日常交流的重要平臺。縣人大常委會緊跟時代潮流,先后創建“齊河人大”微信公眾號、“省會北城代表交流”微信群兩個微信平臺,搭建起縣人大常委會、人大代表與社會公眾實時交流的平臺。
縣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第一副主任趙常祥說:“微信已經成為人們交流的重要工具,我們應該創新人大工作方式,把微信平臺建設成為加強常委會自身建設、代表學習培訓、聯系群眾、參政議政最方便、最快捷的平臺。 ”
為加強微信平臺建設,常委會為每一名機關干部配備先進的電腦、每個辦公室開通高速寬帶和無線網絡。“齊河人大”微信平臺作為一種新渠道,進一步密切了縣人大常委會與人大代表及人民群眾的聯系。今年,縣人大常委會對9個金融部門、 6個行政部門進行滿意度測評,就通過齊河人大微信公眾號開通了微信投票窗口,并通過媒體發出公開信,邀請各級人大代表、各界群眾拿起手機對被測評單位進行投票。
網友“共贏天下”說:“以前,聽說人大代表評議部門,咱也想參與但參與不了。現在只要拿起手機就能給有關部門打分,確實很方便。 ”
很多網友還在朋友圈分享,引起更多人關注測評、參與測評。
截至目前,縣人大通過微信平臺發布各類圖文信息1280余條,及時準確地向社會各界宣傳國家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人大代表履職情況等。“齊河人大”微信平臺與多個部門微信平臺實現了“實時對接”。人大代表和人民群眾通過人大微信平臺提出的165件建議意見和民生問題得到及時圓滿解決。
“代表之家”成為民意直通車
“現在大街上再也不積水了,這都是人大代表給幫了忙。 ”開泰社區居民王紅麗說。
以前沿街小吃門店向馬路上亂倒污水、垃圾,影響交通,居民制止不了。今年7月10日,社區人大代表在“人大代表之家”征求群眾意見時,居民王紅麗、杜亮、楊麗向人大代表提出了這一問題。
社區人大代表立即向開發區管委會領導進行反映。管委會責成城管大隊和建設分局處理。建設分局派工程隊把原排水管道清淤并加粗,城管大隊加強了對沿街商戶的管理。居民心頭的“老大難”問題得到了解決。
民意有了直通車,得益于“人大代表之家”的成立。以前,社區、村內沒有人大代表日常履職的地方,代表們在閉會期間發揮作用困難。為打破這種窘狀,今年6月份,縣人大常委會依托106個社區服務中心設立“人大代表之家”。平均每個“人大代表之家” 15名人大代表,每個點覆蓋8至10個村、5000人左右。平時社區人大代表輪流值班,每月10日為代表接待選民日。在接待日前5天,在各社區(村組)發布公告。值班的人大代表認真記錄接待選民情況,及時搜集整理社情民意,反映給當地黨委政府,并報上級人大機關。
截至目前,全縣各鄉鎮“人大代表之家”共接待選民群眾528人次,解決實際問題96件。自“人大代表之家”設立以來,全縣涉農上訪率同比下降了30%,涉農村干部的信訪下降了20%。“三方見面”提高建議辦理質量
5月12日,縣人大常委會召集18名提出建議的人大代表、 5個承辦代表建議的部門,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三方見面”會。“請問付局長, 關于均衡城鄉教育、規范農村幼兒園的建議現在辦理得怎樣了? ”杜祥軍代表說。
縣教育局局長付永坡結合國家政策、縣里教育實際,向提出這一建議的杜祥軍、段桂香等代表進行了解答,并表示在規定時間節點內解決突出問題。
為打破傳統調研、走訪、會議等督辦代表建議辦理力度小、承辦單位代表溝通少等不足,縣人大常委會積極研究探索新的督辦形式,通過組織到先進地區學習考察,制定了“三方見面”制度。“三方”即督辦代表建議的人大常委會、提出建議的人大代表、承辦代表建議的有關部門。
縣人大常委會通過“三方見面”,有效推動了教育均衡、農業飛防、水污染防治等問題解決。“‘三方見面’讓承辦部門‘一把手’與代表面對面交流,給代表一個明白、給部門一個壓力。通過交流讓承辦部門更全面地了解代表所提建議的初衷和期盼,彌補了以前紙張傳遞建議的單一性,提高了部門重視程度和辦理效率。 ”趙常祥介紹。
專題詢問聚焦熱點難點
5月14日,縣人大常委會組織部分省、市、縣人大代表就環境保護工作進行專題詢問。這是該縣人大常委會第一次以專題詢問方式監督政府工作。
35名代表分別圍繞大氣污染、水污染等工作進行了詢問,相關部門負責人準確回應代表關切、正視存在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和時限。
專題詢問是縣人大常委會有組織、有準備地集中對特定議題進行問答的活動。一般選擇群眾普遍關心的社會熱點、難點、焦點問題,主題更加鮮明、重點更加突出、詢問更加精準。
專題詢問后第二天,縣環保局迅速行動。針對人大代表提出的異味擾民問題,抽調26名環保執法人員進駐瑞普化工、江河紙業等13家異味企業,幫助研究制訂切實可行的治理方案,督促其對異味進行綜合治理。
今年以來,各企業共投入3億多元對產生的異味進行綜合治理,投入1.2億元實施水污染治理基礎工程。區域大氣、水環境質量進一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