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火烹燉牛肉
山東圣喜魯西黃牛生態繁育基地
醬牛肉燉制出鍋
產品包裝作業
全自動包裝生產線
食品檢測嚴格細致
左恩喜(左二)為客戶介紹產品
成品包裝精美
從集市流動售賣到如今發展成全產業鏈食品企業,圣喜醬牛肉——
“從15歲到今,我已從事了37年的醬牛肉生產加工,這些年我只做一件事,就是按照祖傳的配方和工藝做醬牛肉。”7月29日,山東圣喜清真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左恩喜說。圣喜醬牛肉始于清朝光緒年間,歷經五代傳人形成了獨特的制作工藝,先后獲評“齊河特產”“山東名小吃”“山東老字號”。今年4月,圣喜醬牛肉制作技藝獲評“德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作為圣喜醬牛肉的第五代傳人,左恩喜于1990年在縣城開設“喜逢”醬牛肉店,實現集市流動售賣到定點銷售的轉變。 1997年,齊河縣清真喜逢食品廠成立,并于2000年擴產重建,正式更名為“圣喜”。從一個醬牛肉售賣店鋪到如今發展成為集繁育養殖、冷鏈分割、熟食生產、連鎖直銷為一體的全產業鏈集團化清真食品企業,圣喜的成功源于對產品品質的不懈追求。
制作高品質醬牛肉,首先需要優質的原料。公司建有可容納3000頭魯西黃牛的繁育基地,從孕育到育肥,建立起可追溯飼養體系。牛舍間還種植山楂、花椒、黃連、黃芪、金銀花、大青葉、板藍根等中藥材,作為飼料的組成部分,有效提高黃牛免疫力,減少了藥物使用。“傳統牛肉制作工藝與現代工藝的最大不同,在于不使用添加劑。”左恩喜介紹。圣喜人做牛肉堅持古法秘制,追求食材原汁原味。牛肉燉制過程中會損耗很多老湯,為保持醬牛肉口味純正,不能添加生水。為此,廠內特留一口大鍋,每日將牛棒骨加水連續熬制12個小時,得到濃白棒骨湯,再由專業的調湯師將其與圣喜40年循環老湯按比例調配均勻,加入自制醬汁,由此制成比例嚴格、濃度極佳的醬牛肉老湯。古法秘制的醬牛肉,一斤生肉只能出6兩熟牛肉。憑借高于行業的制作標準,2007年,公司在行業率先獲得“國家綠色食品認證”,產品被2018年6月在青島召開的上海合作組織領導人峰會選為指定食品。
在傳承的同時,左恩喜也在根據市場的發展推陳出新。他們聘請食品美食專家,對產品口味進行微調,使其更加大眾化,并采用真空保鮮技術實現產品“味不改當日,存可達一載”的標準。公司在開設線下實體店的同時,還積極開拓線上銷售平臺,在淘寶、天貓、京東、阿里巴巴等開設旗艦店,產品主要銷往北京、上海、深圳、廣州等大中城市及少數民族聚集地區,年銷售額6000余萬元。“好的產品更需要豐富的文化內涵,這樣才能讓更多人了解我們的產品、喜歡我們的產品。 ”左恩喜說。他正在積極籌建齊河牛博館,致力于將企業打造成觀光、體驗、休閑、娛樂于一體的工業旅游示范基地。
□本報記者王志偉黃曉龍本報通訊員李燁劉嬌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