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好救生衣、拉好防護繩,李濤把探水桿插進靠岸的河水里探摸根石
觀測記錄水尺讀數
巡堤查險
防汛期間,日夜巡守堤壩
觀測記錄水尺讀數
李濤和同事填墊水溝
李濤(中)創新養護器具,并向同事們講解使用方法
李濤和父親經常到黃河邊交流對黃河的認知
李濤經常十天半月回不了家,每次回家都倍加珍惜與妻兒相聚的時光
□本報記者周坤王志偉本報通訊員劉磊攝影報道
黃河像母親一樣滋養著中華文明,“黃河人”則像守護母親一樣守護著黃河,河道修防工技師李濤就是其中一位平凡的“黃河人”。今年31歲的李濤,2012年從部隊退伍就被安排到齊河河務局潘莊養護隊,在這里已經工作了8年。
說起與黃河的情緣,李濤家從老爺爺、爺爺到父親,祖輩三代都是“黃河人”,跨越半個多世紀,最終守護黃河的接力棒落到了李濤手中。“在祖輩身上,我感受到的不僅是黃河人的無私奉獻、兢兢業業,更看到了我為之奮斗的黃河精神。 ”李濤說。
李濤的日常工作都是野外作業,一年到頭重復著清掃堤頂路面、撿拾堤防和險工垃圾、修整坍塌備防石垛、填墊水溝浪窩、植樹、病蟲害防治、防汛值班等常規工作。眼下正是秋草皮修剪的關鍵時期,每天從早上7點多一直忙碌到傍晚7點多,李濤和同事們一起背著近10公斤重的割草機左右快速擺動,揮汗如雨,堤坡和埽面上高高的雜草被割草繩打倒打碎,伴隨著草屑、灰塵、蟲子尸體、小石子在空中飛舞,落在被汗水浸濕的工作服上,時間久了工作服就像盔甲一樣,又厚又硬。
其實這些工作對李濤來說,已經甘之如飴,他們最緊張的時候莫過于汛期了。今年,黃河上游來水迅猛,齊河當地強降雨天氣較多,黃河防汛形勢嚴峻。
8月19日,受副熱帶高壓邊緣暖濕氣流影響,齊河又一次出現強降雨。在離齊河縣城60多公里的黃河潘莊管理段,李濤正在與同事進行險工根石探測。“越是刮風下雨的時候,黃河越容易出險,而且險情不容易判斷。 ”
穿上救生衣,系好防護繩,李濤把探水桿插進靠岸的河水里,探查無異樣后,對岸上作記錄的同事喊話:“根石無走失,這里沒問題。 ”
單調乏味的工作并沒有讓李濤覺得辛苦。相反,在日復一日的黃河養護工作中,他始終堅持用精益求精的態度對待每一項工作,刻苦鉆研治黃業務,學習河道修防技能,逐步成長為業務熟練的河道修防技術工人。
在2017年舉行的全國河道修防工職業技能競賽上,憑借扎實的理論功底、出色的實操表現,他從46名參賽選手中脫穎而出,一舉奪魁,并先后獲得全國技術能手、全國五一勞動獎章、齊魯首席技師等多項榮譽。他還獲得國家發明專利1項,黃委“三新”認定2項,山東黃河科技進步獎2項,山東黃河科技火花獎6項;撰寫發表論文10余篇。
“我安于平凡,但我不甘于平庸。”李濤說,哪怕再微不足道的工作,只要肯努力、勤鉆研,都能創造出不平凡的業績。
“我的老爺爺是新中國第一代黃河人,他們當時掄大錘、搬巨石,將原來老的埽工壩頭改建成防沖能力更強的石頭壩頭。我爺爺和我父親也都是基層‘治黃大軍’中的一員,我算是地地道道的‘黃四代’。 ”李濤說。
正是家中幾代都是“黃河人”的緣故,李濤從小就對黃河有歸屬感。他也見證了治黃事業的不斷發展——從最初掄大錘、搬巨石、挑燈巡堤、以身試水,到如今用推土機、挖掘機、自卸車等機械化設備施工,用無人機進行智能化巡查。
“信息化時代,巡河、護堤仍然需要河務人員一步一步實地查勘。 ”李濤說,除了經驗豐富的祖輩們,他們是這片土地上最“懂”黃河的人。
悠悠歲月,李濤和祖輩在跨越半個多世紀的時光里,用初心守護著黃河安瀾。“在祖輩身上,我感受到的不僅是黃河人的無私奉獻、兢兢業業,更看到了我為之奮斗的黃河精神。 ”李濤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