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黎明
??? 我的書柜里有魯迅的全集和不同版本的選集文集單行本,只要有好的本子,我都會買下來,盡管內容重復雷同,有的我讀過不止一次,但愛不釋手已成習慣。其中有一本1973年人文版的《吶喊》,封面有魯迅頭像,內有自序一篇,小說十四篇,薄薄的僅有160頁。書是我高中輟學進工廠時一個要好的同學所贈。我學習成績平平,有看課外書的興趣,要好就是知心,我的同學也是投其所好。
??? 《吶喊》是我最早的藏書之一,正是這本書,開啟了我寫作的大門。
??? 最早接觸魯迅的作品是在初中的語文課本上,那是散文名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我上的是一所鄉村聯中,設有一到七個年級,教師里有不少是掙工分的“民辦”,我的語文老師是“公辦”,高個子,戴眼鏡,與那些“民辦”不同,有謙恭儒雅的風度。他鄉師畢業,在學校文憑最高,今天說來也就是個高中水平,可當年的鄉村,高中生也不多見。在貧下中農的天底下,他家庭成分有問題,腰有些直不起來。他講的課生動活潑,很受同學們歡迎,我偏科與他有一定關系。記得他讀這篇課文時,聲音抑揚頓挫,傳遞出的感情打動了同學們,教室里鴉雀無聲,也許是他太動情,讀到“鐵如意,指揮倜儻,一座皆驚呢……”時,微微搖起頭,有意拉長聲調,引來我們一陣笑聲。魯迅寫得真好,當時我認為,課本上毛主席的詩文第一,因為他是我們敬愛的偉大領袖,魯迅應該排在第二。上高中時,我還學過《為了忘卻的紀念》,那也是現代文學史上的名篇,至今我仍然在讀。
??? 讀魯迅小說之前,我看過浩然的《艷陽天》《金光大道》、黎汝清的《萬山紅遍》、張天民的《創業》,還有一些短篇小說和故事,名字早已忘記,有貧下中農與賊心不死的地富反壞右作斗爭的;有歌頌工人階級破除迷信自力更生煉鋼鐵的;有知識青年廣闊天地大有作為的,等等。我當時讀書憑的是興趣,圖的是熱鬧,沒有真正的讀書意識,更沒有想到這些能成為我以后寫作的財富。
??? 一本《吶喊》打開了我思想的天窗,禮教吃人科考害人阿Q精神人血饅頭讓我驚心,引我思考,我突然覺得自己成熟了,讀小說不再是一件輕松的事,一段時間我腦子里整天是狂人孔乙己阿Q華老栓等《吶喊》里的人物形象。不僅如此,書中的小說也是寫作的范本,從布局謀篇到塑造人物,從情節描寫到細節表現,無一不顯出魯迅的文學天才。他寫的自序觸動了我想寫作的神經,于是,做工之余,我模仿《孔乙己》寫了一篇三千多字的小說,投寄到一家刊物,不想如石沉大海沒了音信。
??? 那時年輕不知寫作的困難和氣餒的滋味,只是著迷地寫,一心想把手寫變成鉛字,不想引來虛驚一場。那時文革剛結束,實現四化是人心所向,我寫了一篇工廠廠長如何改革的小說,內容用今天的話說充滿正能量,主人公的名字我不加思索地把我們廠長的大號張冠李戴。不想遇到一位負責的編輯將稿件退回來,又不曾想到退回的稿件在傳達室被一個廠里的小頭頭私拆,此人一心高攀,見有廠長的名字,以為是黑材料,便如獲至寶向廠長告密邀功。廠長是個工農出身的干部識字不多,得知我寫黑材料告他,便找來幾個粗通文墨的人,研讀了幾天。當時,我一無所知,幾次見到那位小頭頭,他嘿嘿地笑,我莫名其妙,后來回想,那笑里的得意和幸災樂禍的確讓人惡心。魯迅筆端對這類人物充滿鄙夷和不齒,把它看成民族劣根性的一面。此事到頭來是一場烏龍,廠長見到我,拍拍肩膀咧嘴說:“你小子還會寫小說啊,好,好,好好寫。 ”我不知道這是鼓勵還是玩笑。
??? 我那時并沒有讀懂魯迅,甚至對《吶喊》里的十幾篇作品也一知半解,對社會的認識相對膚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我學得來小說的技巧,卻學不來魯迅的思想。這種狀況隨著讀書的增多,閱歷的漸長,慢慢改善,終于所寫的稿件斷斷續續在報刊亮相。
??? 三十多年前,我讀《吶喊》時以為是最好的書,三十多年后,我仍然以為《吶喊》是最好的書。同時,只要社會有不公,人間有不平,只要有真誠和善良,我還是愿意用寫作的方式說幾句話,表達一下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