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永敏
“黃河本身就是悲中見壯的史詩,這樣一條河流也是一條血脈,從骨頭里滋養著我們這個民族,甚或一個家庭、一個人,都深深打上了黃河文化的印痕?!笔兰o之初,曾在北京與一位老作家有過交談。聽說我的家鄉齊河縣坐落于黃河邊,老作家感慨地說了上面這段話。
水是生命之源,千百年來古老的黃河以其豐美的乳汁哺育了中華民族,以萬古奔騰之源孕育了斑斕多彩、博大精深的黃河文化,推動了華夏民族思想文化、科學技術的發展。而黃河邊上的許多人家,正是借了黃河博大精深的文化,壯懷了一個又一個家族。早年省城濟南與齊河民間就有一句口語:“齊河馬家,高唐郝家,章丘孟家?!彪m是民間口語,卻道出了一些地方很真實的著名大戶。而在齊河老城,也同樣有“郝家的文章,馬家的宰相,房家的牌坊”之說,這也是老齊河坊間私下議論的“水邊望族”的“三大樣”。
有資料顯示,齊河老城的馬家是一個以讀書仕宦而聞名的大家族,其祖籍山東諸城,明永樂年間遷居齊河,先定居華店,后又遷居齊河老城,世居縣城北關,六百年來嗣續繁昌,聞人輩出,享譽大江南北。
“如今為何出不了馬家那樣的大戶?”九十歲的官姓老人曾不止一次地感嘆。看得出,曾經的馬氏輝煌已深深鐫刻在老人的心房里,他羨慕馬氏的過往,也羨慕馬氏的家風。他說馬家人雖也出了個敗家子馬三彪,但大多子嗣有頂頂讓人仰慕的名號,比如人家出過在皇宮混事的翰林大學士。
老人知之甚多,令人嘆服,這也看出了當年齊河老城馬家的影響力。當然,如此令人敬仰的馬家,說到底充斥著的不過是兩個字:文化。面對老人對馬氏大戶的感慨與羨慕,也引發了我的思考。
剛讀一年級的時候,還沒認識多少個字的我,每到春節都喜歡約著玩耍的小伙伴到這家那家大門上念對聯。大門上的對聯和室內家堂軸子兩邊的對聯不一樣,大門上對聯的內容差不多與祈福和向往有關,比如“精耕細作豐收歲,勤儉持家有余年”“和順一門有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等;而室內家堂軸子兩邊的對聯多與文化和家風有關,比如“仁愛立身寬,勤儉持家長”“詩書傳家久,孝悌立根基”等。一些全家都是文盲的人家,也喜歡過年時把這樣的對聯貼到門或掛在堂中,向往家族能像對聯上說的,早晚有個令人仰慕的門第。
父親是個文盲,幾乎一個字都不認識,12歲時卻就趕著毛驢東到濟南、西到聊城倒騰生活用品。從濟南或聊城批發回來各種日用貨物,再送到本地些貨棧,從中賺點差價錢。父親弟兄四個,上有一個哥哥,下有兩個弟弟。他曾對我說,十二歲開始倒騰貨物,為的是哥哥和弟弟能念書識字,可惜的是哥哥弟弟們識了字,他卻成了睜眼瞎。好在父親很明白,說無論弟兄幾個,必定有一個要做出犧牲,替父母承擔責任,把一家老小伺候好。
父親就是那個替父母承擔責任的人。齊河老城的馬家,據說同樣有人替父母承擔責任。在齊河老城周圍的一些村莊訪遍八十以上高齡的老者,都說有這么回事,但具體詳情卻都說不清楚。太久遠了,一個有遺響的“水邊旺族”,只能靠一點一滴的文化細節滲透一方鄉域,滲透人們的心靈,至于這個家族內部某些隱秘的詳情,好像也無須知曉。
在漫長的史前時期,黃河流域的先民以極其原始的手段與自然抗爭,每造出一只粗糙的砍砸器或刻好一個原始符號,都意味著向文明邁進了一步,也向后世證明了黃河流域是人類文明的源地,是華夏思想科學文化技術生成發展的源頭。而一個“水邊旺族”的興盛與幻滅,濃縮的不僅是中國近代史的所有悲歡離合,更象征著一個古老民族原有生態的合理存在,其影響力常常超出人們的想象。齊河老城外八里莊的官姓老人告訴我,他有四個兒子,六個孫子五個孫女,竟然一個大學生也沒出。如今離馬家當年的輝煌已很遙遠了,老人卻一次又一次想起馬家,他心里總是犯著疑問,人家怎么培養的孩子那么優秀?
官姓老人十分推崇齊河老城的馬家,說雖然給孩子們講了幾十年,卻一點作用也沒起,該不成事的還是不成事。老人說馬家并不是開始就是大戶,也并不是開始就出人才,也是像大多數人家一樣,從一點一滴的日子過起來的。馬家傳到第六代馬傳朝時,才受到朝廷的表彰并為其立了牌坊。到了第八代,才正經地被人們所矚目。此后,一個個光環接踵而至,緊緊地套在了馬家人的脖子上,子孫們便以做官為榮,一直到中憲大夫、禮部郎中的馬人龍達到頂峰,成為齊河老城真正的官宦文化家族。
有資料顯示,馬家“世業農”,卻不務農,是齊河有地千百頃靠著收租子過活的大地主。而這樣一個地主家族,據說還曾出過勤儉持家的老太太。因為雇了很多長工和短工,老太太很有獨到的治家理念。有一年夏天大旱,連續三個月滴雨未降,莊稼缺水,長工和短工們天天擔水澆地,下的力大,吃的也就多。為節省糧食,野菜團子和野菜窩窩配玉米面粥成了主食。長工和短工們都聰明,吃飯時爭著喝粥,玉米面粥畢竟是糧食,野菜團子、野菜窩窩再怎么著也是野菜,吃到肚子里不頂食,沒到飯時就餓得伸不直腰。老太太賊精,下頓飯干脆將野菜團子或野菜窩窩掰碎攪進玉米面粥里,吃也得吃,不吃也得吃,想光喝玉米面粥撐肚子門兒都沒有。
由此看出,勤儉是許多大戶人家骨子里的性情,而所派生出來的有時也是一種面子。有故事至今在齊河坊間流傳,說老齊河馬家馬三彪娶妻,親家是同樣有名的大戶,娶妻時馬家的一條狗緊跟著花轎走。花轎落地,同樣是大戶的那家毫不失落,伺候親戚的同時還幫著弄食喂狗,豈料狗食端來那狗聞都不聞。原來馬三彪早已把狗喂飽,意思是你家的東西俺家的狗都不吃。這似乎有點小人之心,不過到底有沒有這回事不好說,只是個坊間傳說也說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