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愛華
“挑馬菜,馬菜根,有錢沒錢的來一根……”
這是童年跳皮筋時所唱的歌謠,當時也不懂歌詞是什么意思,只覺得好玩,那種把馬菜和皮筋一起“挑起來”的愉悅感于記憶中存留至今。
馬菜、馬夾菜(俗稱,具體如何書寫我也不知),是家鄉(xiāng)人對馬齒莧的稱呼。這種野菜,一入春便開始隨處生長,小河畔、田埂旁、菜園里、谷場邊,甚至家門口、墻縫里,都能見到它的身影。耐旱耐澇,生命力極強,是我對它的最大印象。
小時候住在外婆家,“馬菜命賤,也是好東西”,常聽外婆這樣評價馬菜。的確,拎起籃子出去,一刻工夫就能挖一大籃回來,實在不是什么稀罕物。外婆把挖回來的馬菜洗凈剁碎,用來喂豬、喂雞、喂鴨鵝,也用來做菜。把籃子里鮮嫩的馬菜挑出來,清洗干凈之后,外婆便走向灶臺,開始生火燒水,待到水開了就把馬菜放進鍋里焯水,很快就撈出來,迅速放入涼水中,馬菜依然是碧綠碧綠的,沒怎么變色。等到馬菜涼下來后再撈起來瀝水,然后盛進碗里,放入蒜末、醬油、芝麻醬等調(diào)料,攪拌均勻,一份涼拌菜就做好了,這道涼拌菜也是全家的最愛。農(nóng)閑時,外婆還常常用馬菜做煎餅、包餃子、做包子。就這樣,我們在馬菜的滋養(yǎng)下慢慢長大。
夏日的太陽帶著熱毒,農(nóng)村里的小孩常生疔瘡,大人們總找來馬菜,搗成糊狀,敷在患處。被什么蟲子咬了、生了濕疹了,甚至身上什么部位弄破了,都拿這馬菜敷上,患處就在這一次次的敷涂中逐漸見好。
一個冬日,我受了涼,腹瀉不止。外婆知道情況后,默默地拿出了一塊老冰糖和一把馬菜干,放在鍋里煮成一碗湯,要我喝下去。“喝吧,喝了就好了。”外婆慈愛地看著我。“這東西有用嗎?”我將信將疑地喝了下去,雖然是土方法,但還真管用。
外婆上了年紀,又患上了右側(cè)偏癱,行動極為不便。盡管如此,身體稍好時,她拄起拐杖,用不靈活的左手擇著馬菜,吩咐著舅媽如何曬馬菜干,整個過程她都親自過問,直到把馬菜干曬好,放到布袋里,她用手認真摸過后,才讓舅媽收起來。在她看來,馬菜是個好東西,又能吃又能治病,值得去費這個事。
一次體檢中,我檢查出了甲亢。外婆不知從哪兒聽說馬菜對這個病有用,可她自己又不能去挖菜,就央告幾個老鄰居幫忙挖菜。加工好后,托人輾轉(zhuǎn)送到我家,還讓人家捎話給我:“多吃馬菜病就好了!”
后來,外婆去世了。我在小城里工作,每天穿梭在鋼筋水泥的森林里,所見綠植多為人工栽培,馬菜悄悄淡出了我的生活。
一日下班路上,偶見路面縫隙處趴著一棵野菜,低頭細看,紫紅色的細莖上點綴著小小的馬齒狀葉片,一副營養(yǎng)不良的樣子。馬菜?馬菜!你走過了我的童年,你走過了外婆的一生,還要走到扎根艱難的城里來么?
望著它如此肆意生長,腦海中不斷回憶起兒時的場景,眼眶也有些濕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