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華民
偶然看到電視連續(xù)劇《葉落長安》,郝玉蘭一家與苦難歲月抗爭的經(jīng)歷深深吸引了我,我一口氣看完了40集。后來,又買來吳文莉的同名小說《葉落長安》仔細閱讀。
故事發(fā)生在解放前的豫東平原。1942年,天遇大旱,顆粒未收,大批難民逃離貧瘠的故土,一路向西。背井離鄉(xiāng)是無奈的,頭無片瓦、身無分文,拖家?guī)Э冢e目無親。逃難中一個個嗷嗷待哺的新生命,加重了生活的負擔,人們流下了太多酸楚的淚,遭遇過太多的不幸和艱辛,卻也磨煉了他們的不屈與樂觀。10歲的小姑娘郝玉蘭,被重男輕女的爹娘遺棄,倔強的她一路追趕,隨父母在西安小東門旁邊的草棚里安下了家,過著饑餓、貧寒的生活。她16歲時,被娘以五十塊大洋,“嫁”給了36歲的白老四。成家后的玉蘭姑娘堅韌勤奮,在異鄉(xiāng)的土地上開枝散葉,把子女培養(yǎng)成人,成為撐起一片天空的女人。
作家吳文莉在八年的時間里,作了數(shù)不清的采訪,搜集了大量的寫作素材,最后用三十幾萬字,通過她作家和國畫家的雙重藝術功底,生動細膩而又稍顯凝重地刻畫出了流落秦地陷于困境的河南同胞,置之死地而后生、咬緊牙關相互幫扶朝前走的生存相,把那一代人的苦難與生存展現(xiàn)到我們的面前,在看似不動聲色的文學意境里,傳遞出作者內(nèi)心熾烈的同情感。作品以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審美,傳遞給讀者一種生存的力量、生命的力量,也是對上百萬流落秦地,生活了幾十年幾代人的河南同胞一個歷史和藝術的交代。
在書中,作者運用大量鮮活的事例,寫出了最能吃苦、頑強與命運抗爭的中華兒女,如何在古長安的城墻內(nèi)外容身,由一無所有到求生存、求發(fā)展,向好向善,百折不撓,最終融入這座古城血脈的歷史進程。他們曾經(jīng)的貧窮,讓人揪心,他們背水一戰(zhàn)、哀兵取勝的堅忍和悲壯,更讓人內(nèi)心受到?jīng)_擊和震撼,他們所經(jīng)受的,其實是整個中華民族共同的經(jīng)受。小說寫出了他們在長期的流動生存中,鍛打出來的那種過人的活力和智慧,描繪出既流貫于日常生活之中,又滲透到人物氣質(zhì)深處的樂觀、豁達和自信。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在漫長的歲月里,正是有了千千萬萬個像郝玉蘭這樣勤勞善良的普通人,經(jīng)年累月,不斷奮斗,人們的生活才一天天地好起來。透過這個群體,我們看到曾經(jīng)飽經(jīng)苦難的祖國,在黨的領導下,一步步地擺脫了苦難,走上了幸福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