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恒昌 潘永明
2022年7月16日這一天,對原籍山東齊河的高中畢業(yè)生孟詩妍來說,是一個終生難忘的日子。她收到了夢想已久的戰(zhàn)略支援部隊信息工程大學的錄取通知書,而這所大學,正是她爸爸——孟祥斌烈士的母校。
“長大后,我就成了你。”孟詩妍拿著錄取通知書,恭恭敬敬地對著爸爸的遺像在心里默默告慰。
孟詩妍的媽媽葉慶華女士在一旁看著,突然間感覺女兒又長大很多。從2007年到2022年,她深深埋藏了自身的傷痛和孤獨,獨自撫養(yǎng)女兒長大成人。丈夫的犧牲,仿佛還在昨天,一晃卻已經(jīng)是十五個春秋。此時此刻,欣慰之外,她又仿佛有卸下一副擔了很久的重擔的感覺。因為,女兒對她說:“媽媽,我要去信大找到自己的信仰。考上信大,我不僅是去求學,還是要重走爸爸走過的路。”是啊,對孩子來說,爸爸媽媽所在的地方,就是精神的歸宿。孟詩妍曾經(jīng)去過那個地方,她知道,在美麗的信大校園里,有爸爸的雕像,年年清明,都有人前來瞻仰憑吊。
對于孟詩妍的爸爸、葉慶華的丈夫孟祥斌烈士,人們并不陌生,他是感動中國2007年度人物,第二屆全國“道德模范”,中央軍委曾授予其“舍己救人模范軍官”稱號。他出生于齊河縣,1997年12月入伍,2002年6月入黨。2007年11月30日,信息工程大學畢業(yè)回部隊的他,在浙江金華婺江大橋上,因搭救跳江年輕女子而壯烈犧牲,年僅28歲。他在最燦爛年華的縱身一躍,不僅挽救了年輕女子的生命,還以另一種形式,開啟了一家人從軍的非同尋常道路。
孟詩妍對爸爸的印象,其實很模糊,爸爸犧牲那年,她才三歲。后來所有對爸爸的想象,都是建立在媽媽保存的幾張爸爸的照片上。爸爸犧牲那天,他們一家三口極其短暫的相聚又永離,對她的成長,影響是巨大的,也是深刻的,有很長一段時間,她一直生活在一種陰影里。幸運的是,因媽媽工作調(diào)動,初二轉(zhuǎn)學到金華上學后,她慢慢從陰影中走了出來。雖然,那時的她還沒有完全確立自己的信仰,但是已經(jīng)悄悄尋找到適合自己的道路——報考爸爸生前所在的大學。她要在那里,去尋找自己信仰的基石,尋找如何成為一名真正軍人的答案。
孟詩妍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媽媽的言傳身教。媽媽原本是一位鄉(xiāng)村教師,是一位普通的軍屬,孟祥斌犧牲后,她不僅扛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擔,照顧兩邊老人,還很快接過了丈夫遺志,義務從事愛心幫扶活動。她省吃儉用,連續(xù)幾年資助貧困學生完成基本學業(yè)。更了不起的是,她開拓出一條傳承烈士精神的道路,工作之余收集散落在外的革命烈士信息,尋找無名烈士的線索,自費為烈士畫像,千方百計讓烈士回家和親人團聚。她還帶頭發(fā)起慰問烈士子女活動,為他們過生日;積極進學校、社區(qū)、企事業(yè)單位宣講烈士們的先進事跡;保護修繕分散的有名無名烈士遺跡、烈士墓和烈士陵園……對于媽媽的無私奉獻和大義大愛事跡,孟詩妍格外敬仰,正是有了媽媽這一榜樣引領,孟詩妍早早萌發(fā)了要去爸爸生前所在學校的想法。
收到錄取通知書的第二天深夜,孟詩妍提筆給爸爸寫了一封長信,思念之情和信念之火躍然紙上:“爸爸,女兒考上信大了。我終于可以離你近些,再近些。爸爸,女兒真的好想你!如今我已經(jīng)讀懂你的選擇,明白你當年為何義無反顧……”傾訴之外,孟詩妍還在信中說起了媽媽“用柔弱的肩扛起了家庭的重擔”的“真的不容易”,字里行間,孟詩妍對爸爸的欽佩、媽媽的敬仰之情溢于言表。更令人欣慰的是,她那青春而堅定的信念同樣流出筆端:“我希望如你們一樣有信仰,有擔當,以青春之我奉獻青春中國!”
精神同歸處,即是大家園。孟詩妍讓我們深刻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希望她今后的道路一路順暢,愿她的人生更加美麗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