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時代,家境貧困,借書閱讀成為我一大樂趣;上高中后,為滿足讀書需求,利用假期擺地攤當起了書販子;工作后,有了收入,開始瘋狂地購書藏書;隨著書價的不斷上漲,進入新世紀,圖書館又成了我經(jīng)常光顧的寶地。我的一生,與書結(jié)緣,讓現(xiàn)實充滿色彩,讓生活充滿了夢想。
爭 書
小的時候,從上小學到初中,家里除了課本,買不起課外書。記得我剛上學時,只有語文和算術兩本書。想多看點書,只有向別人借,印象中那時好像只有當老師的或者是在外邊工作的知識分子家里才可能有書。開始剛上學認字少,看連環(huán)畫,小人書(也叫畫本);稍大一點看故事書,童話、小說,像《大刀記》、《苦菜花》、《青春之歌》、《紅巖》等這些書都是哥哥借來我看完的。哥哥看書比我快,他借的書也多。他借來書后先看,我抽空看,很多時候,他看完想還書的時候,我還沒有讀完,就央求他晚點還。有時候人家催得緊,他就搶過去拿走,為此我好幾天不理他。記得有一次為了一本《水滸傳》,人家催著他要,我又沒讀完,他就從我手里奪,撕扯中把書的封面給撕下來了,為這事,母親專門煮了幾個雞蛋拿去給人家賠不是。
販 書
上高中時,除了學習課本外老師要求要大量閱讀中外名著。僧多粥少,校圖書館里的藏書太少不能滿足所有學生的需求,我清楚地記得,為了趕著看完巴金的愛情三部曲《家》、《春》、《秋》,我在宿舍里晚上熄燈后點上蠟燭看,結(jié)果,不到一個月的時間眼睛就近視了。
高一放假時,我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借錢販書,當書販。因為以我自己的經(jīng)歷,看到從初中到高中的應試教育中,同學們需要好多的課外輔導資料,那時書店少,買書不方便,送書進校園很受歡迎。于是,我騎著自行車,往返于濟南和晏城的書店,找批發(fā)渠道(那時還沒有專門的文化市場),將我認為有用的就用自行車帶回來,去集市或農(nóng)村的學校門口賣(原來農(nóng)村的中小學不放暑假,放麥假)。一次在濟南趕巧碰到一個特價書展,買的書特別多,回來的路上裝書的編織袋子破了,書不斷地掉出來,我只好用一個手籠著,一個手推車走,走到天黑才到了老齊河北店子渡口,那時沒有浮橋,更沒有手機,離家還有20多里路,幸虧大哥看我這么晚沒回家,就過來接我。第二天,把我自己喜歡的或需要的學習用書預留出來,再去賣,這樣,一個假期下來,除掙夠了自己的需求,還有不少結(jié)余,減輕了交學費的壓力,我挺滿足。于是,高中三年的假期我就在販書讀書中度過了。
淘 書
大學畢業(yè)參加工作后,結(jié)婚生子,經(jīng)濟條件寬裕了,買書也有了自主權,我就開始了大量的淘書,為自己,也為孩子。自己認為好的書只要價格合適就買下來,不管是舊書還是盜版書。改革開放,使盜版書盛行,外表看上去光鮮,實際上印刷質(zhì)量低下,錯別字連篇,幾次上當認識到盜版書的危害后,我就改為只買老舊書,只要成色好。為了讓孩子養(yǎng)成好讀書的習慣,自上幼兒園開始,我就給他定下了“規(guī)矩”,上下學的路上不買零食吃,省下錢來買書看。我信守承諾,每隔幾天或者一個禮拜就買一本或者是一套他喜歡的讀物。這種習慣一直保持到他小學畢業(yè),那段時間,買的書很多,和幾個書商近乎成了好朋友。在1999年縣圖書館開展的“家庭藏書”有獎比賽中,我還獲得了優(yōu)秀獎呢。
借 書
書不厭多,但購買力始終有限。人們普遍認為,現(xiàn)在書越來越貴,讓好多的愛書人望書興嘆、望而卻步。一個偶然的機會讓我認識到了圖書館才是讀書愛好者的最佳選擇。
2009年,兒子高中暑假到省圖書館打工體驗生活,我有幸和他在省圖書館呆了一天,那種氛圍讓人感同身受。辦個借書證,圖書、雜志、報紙應有盡有,只要有時間,隨時借閱自己喜歡的書刊,那里面環(huán)境優(yōu)雅,冬暖夏涼,喜歡的書可以拿回家看,幾乎沒有成本。于是我支持兒子辦理了學校、省圖、縣圖書館的三個借書證,直到現(xiàn)在。這樣,不管在學校還是放假在家,看書方便成了我們追求美好生活的一部分,滿足了我們的讀書夢。他借的書我可以看,我借的書他也看,誰有空誰去換。自家的書經(jīng)過多次整理,有的捐獻,有的送人,最后剩下的大多是為了收藏。
兒子現(xiàn)在濟南上大學,他常對人說,受老爸的影響,只要有時間,他就會到濟南的各大文化市場、書店去逛一逛,有圖書館買不買書已不重要,就是想感受一下那種新書墨香的味道。廣播電視臺 董慶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