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化是富民強國的必由之路。改革開放40年來,我縣始終堅持工業立縣不動搖,從農業大縣到工業大縣、工業強縣,在不斷改革創新的的征程中,描繪了一幅波瀾壯闊的工業發展畫卷。
宋春田是我縣晏子集團董事長,和精密鑄造行業打交道已逾 30多個年頭。如今,晏子集團年納稅498萬元,正在朝著“三年內納稅過千萬”的目標邁進,成為全縣可圈可點的民營企業。回想往事,感慨萬千。 47年前也就是1971年,17歲的宋春田來到晏子集團的前身——宣章農具制修廠,當了一名鑄件工,開始了亦工亦農的生活。
宋春田說:“那時候我們還是集體企業,社辦企業吧也就是,小作坊似的,幾盤紅爐幾個木匠搞點農具制修,搞點什么的小產品。在村里買工分,20多塊錢的工資上那交 9塊,買了工分剩 10來塊錢自己生活。 ”
縣政協原主席米兆華說:“那個年代圍繞農業辦工業,辦好工業促農業。改革開放之前,同那時全區其他縣市工業現狀相比,縣屬工業及鄉鎮企業還是比較好的。但由于過去種種原因,企業內部問題越來越嚴重,導致部分企業已經難以維計,再不改革開放死路一條。 ”
1978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祖國大地,中央相繼出臺了加快工業發展的若干政策。我縣在工業學大慶基礎上,開始逐步探索企業內部承包經營責任制。 1979年,縣屬企業開始重視按經濟規律辦事,用經濟手段管理企業,釀酒廠、糖廠、地毯廠、五金廠等當時比較紅火的企業有的開始實行計件制,有的實行定額超產獎,進一步調動起企業員工的積極性。 1980年前后,一系列開放搞活、完善承包制、推行股份制等關乎工業發展的改革相繼落地,全縣縣鄉以上企業發展到150余處。
米兆 華說:“改革開放初期,就提出了雙軌制,雙軌一個是計劃經濟,一個是市場經濟結合,這樣企業的自主權就靈活了一些”。
宋春田說:“改革開放以后就把地都分了,反正不上隊里交工分了,就踏踏實實的那時候就想干點事兒。通過拍賣呢就是企業的性質變了變成私營企業,應該說從這個性質上,改變性質之后對自己更輕裝上陣了,就是說更沒有多大負擔了,專心經營。 ”
在改革開放歷經 10年之后,全縣工業總產值達到3 .9億元,以 10余倍的增長開創了首次超過農業的歷史。隕石牌水泥、男工地毯、祝阿特曲等工業產品暢銷各地、有的還打入了歐美市場。在開放大門逐漸敞開的過程中,我縣從“依靠科技振興經濟”到“工業興縣”、到“大上工業、上大工業”等工業立縣、工業強縣的思想不斷強化,棉紡廠、坤華面粉廠等企業成為九十年代后期齊河工業的記憶。特別是 1996年,齊河板紙廠整體租賃給壽光晨鳴、現經江河紙業改造徹底放棄瓦楞紙、箱板紙等低附加值產品,進軍特種紙行列。 21世紀后,我縣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通過招商引資,全縣工業項目日漸增多,工業產業門類日趨齊全。 2002年,永鋒集團落戶我縣,在持續革新中一步一個臺階,主營業務收入在全市率先突破千億元大關、挺進中國民營企業納稅百強。金能科技有限公司 2004年起步,從金能一期到五期工程的項目連續劇中,產業鏈條不斷延伸、資源配置漸趨完善,成功在 A股上市,連續八年進入中國化工企業 500強。永鋒、金能等骨干企業的跨越正如齊河工業一路高歌猛進的旗幟,印證著齊河工業風雨兼程、披荊斬棘的光輝歷程。改革開放 40年的進程中,我縣工業產值呈現了幾何倍數增長,工業經濟四項指標總量已經連續 10余年穩居全市首位。
步入新時代的齊河,深入實施轉調創、新舊動能轉換等重大戰略,堅持“增量崛起”與“存量變革”并舉,高標準打造經濟開發區、黃河國際生態城高等招商平臺。
縣經濟開發區黨工委書記王殿勇說:“齊河作為全國百強縣,工業已經具備非常好的基礎了,但是傳統的產業還是比較多,如何實現我們工業方面的轉型升級、二次創業,我們先從產業抓起,新能源汽車產業,從一個空白,現在已已經落戶了 16家相關的企業,奇瑞的落戶正好是起到了引領作用。 ”
在改造傳統產業的同時,我縣更多的向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新材料等新興產業集中發力,擦亮中國機械裝備城、中國新能源汽車制造城品牌,加大“雙招雙引”力度,成功吸引一批高新技術、智能制造企業落戶,實現齊河高質量發展。截止 2017年,我縣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 6 .2 :50 .1 :43 .7,工業經濟已支撐齊河半壁江山。
特約記者 車延明 張麗華 孟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