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力新農業社會化服務有限公司工作人員查看無人機飛防進度
□文/圖本報記者 黃曉龍 本報通訊員 李燁
“在‘噸半糧’創建上走在前列、當好標桿,齊河責無旁貸、義不容辭。”9月30日,在全縣“噸半糧”生產能力建設動員大會上,縣委書記孫修煒要求,堅持“不爭第一就是在混”的激情干勁,堅定信心決心,全力推動“噸半糧”創建實現預期目標,在全省乃至全國打造樣板、走在前列。
作為全省4個年產22億斤以上的產糧大縣之一,我縣有魯北綠色黃河糧倉、中國小麥之鄉的美譽,連續7年蟬聯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單位。
育繁推一體化夯實糧食生產基礎
種植面積115.1萬畝,比上年增加8229.45畝,夏糧總產11億斤。8月,國家統計局德州調查隊反饋了今年上半年我縣夏糧生產情況,標志夏糧生產實現十九連豐。
“成績取得來之不易,這也是對我們積極促進育繁推一體化的肯定。”縣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張立宏介紹。一直以來,我縣高度重視糧食生產,圍繞耕地和種子“兩個要害”采取一系列舉措,成立齊河綠豐種業有限責任公司,小麥良種繁育面積達3.5萬畝,可滿足全縣小麥統一供種需求;縣財政每年拿出1000萬元,開展全縣百萬畝小麥統一供種,重點補貼推廣濟麥22、濟麥44等優良品種,良種覆蓋率達到100%。今年,我縣推進現代糧食種業提升工程,開展小麥玉米優質品種培育、評價與推廣,到2023年建成國內領先的協同創新育種中心。
在我縣“80萬畝全國綠色食品原料糧食綠色高產高效創建示范區”,平整的機耕路、標準化的水渠點,每50畝一眼機井、每200畝一個生產網格成為“標配”,實現了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通、渠相連、旱能澆、澇能排。2015年開始,我縣采取集中整合項目資金和縣鄉財政投入相結合的方式,持續提升農田建設水平。截至去年底,已累計投資10多億元,建成高標準農田80萬畝,全縣糧田林網覆蓋率達到100%,有效灌溉率達95%以上,建成30萬畝綠色優質高產高效創建核心區、80萬畝綠色優質高產高效創建示范區和100萬畝綠色優質高產高效創建輻射區等重大項目。今年以來,我縣又抓住省高標準農田建設整縣試點機遇,提出了“到2023年達到110萬畝以上”的建設目標。
有了高標準農田、優良的種子,在面對農村人口涌入城鎮,由誰來種地的問題上,我縣也找到了方法。“我將家里的10.5畝地托管給了齊力新農業社會化服務有限公司,既可以安心在濟南務工,又能確保莊稼有個好收成。”劉橋鎮西楊村村民李化榮并介紹。土地托管后,李化榮每畝地一年只需交納700元服務費,就可享受從種到收的全流程服務,服務公司還會將收獲的兩季糧食全部給他,相較于自己種莊稼,每畝地每年可減少各項成本投入100到150元,每畝產量也能多50公斤。
按照主體多元化、服務多樣化的方式,我縣培育村級黨組織領辦合作社、“服務型合作社+村‘兩委’+農戶”、社會化服務組織,不斷完善農業產前、產中、產后全方位“托管”服務。目前,全縣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486個,農機保有量4萬臺套,年作業面積880萬畝次,綜合托管率80%以上。2020年我縣農民可支配收入為17459元,穩居山東省前列。
糧食生產,同樣離不開技術人員的指導幫扶。當前秋汛對我縣“三秋”生產帶來一些不利影響,縣農業農村局派出15個指導組,分赴15個鄉鎮(街道),實地督導“三秋”生產。“結合實際因地制宜、因地施策,能上機械上機械,不能上機械上人,抓住有利天氣時機抓緊搶收玉米,及早騰地整地,做好肥料、良種、機械準備工作,同時指導好鄉鎮做好‘噸半糧’創建示范區的規劃編制工作,對全縣‘噸半糧’示范區建設夯實基礎。”縣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董永介紹。
目前,我縣組建起以縣農業農村局、鄉鎮農技站農技人員和村科技示范戶、種糧能手組成的縣、鄉、村三級農技服務網絡,聘請省農科院、山農大等專家,擔任技術顧問,定期舉辦技術講座。今年5月,我縣還與山東魯糧集團有限公司、山東農業大學簽署合作協議,共建山東魯糧現代農業研究院,加快構建育繁推一體化的糧食產業鏈。
一條龍服務顆粒歸倉省心省力
“我這六畝四分地的玉米稱重多少?”“五千一百三十二公斤。”10月8日,在齊河縣德瑞糧食購銷有限公司,華店鎮楊莊村村民楊加平看著自家玉米過完地磅入了倉,懸著的一顆心終于放了下來。
“今年趕上持續降雨,沒法晾曬,一旦受潮霉變,辛苦就打了水漂。”楊加平說。他聯系了村子附近的德瑞糧食購銷有限公司,得知這里可進行烘干,收獲后當天就把所有玉米拉到這里。楊加平介紹,這里既可根據干濕度直接出售,也可繳納保管費根據市場行情再出售。
糧食產后服務是整個糧食產業鏈中的重要一環,縣糧食安全保障中心圍繞“噸半糧”創建工作,積極建設糧食產后服務體系。2017年,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財政部實施“優質糧食工程”,在全國產糧大縣建設一批專業化的經營性糧食產后服務中心。我縣搶抓機遇,投資2400萬元建設糧食產后服務中心6處,去年底,6處糧食產后服務中心均已建設完成并投入運營,目前,全縣糧食產后服務體系服務范圍覆蓋晏城街道、晏北街道、祝阿鎮、焦廟鎮、胡官屯鎮、趙官鎮、劉橋鎮、華店鎮8個鎮街,農戶約9萬戶,耕地面積59.3萬畝,覆蓋范圍內年糧食總產量58萬噸。
貼心的糧食產后服務,為農戶豐收之后的儲糧賣糧解了后顧之憂。那么糧食顆粒歸倉之后,又是如何保管到位的呢?在晏城國家糧食儲備庫,只需在電腦上登錄智能化糧庫測控平臺系統,就能查看13個儲備糧庫共計4.6萬余噸糧食的溫度、濕度、水分、害蟲等情況。
“每個糧倉有數量不等的傳感器,像這間可存儲5000噸小麥的糧倉,分布著四層共200多個傳感器,確保夏季不高于25℃,冬天在10℃上下。”縣糧油總公司總經理欒浩介紹。利用物聯網+智能化儲糧技術,能夠實現庫存糧食“低溫、低氧、低能耗”綠色管理,遇到糧溫異常等情況,智能系統會及時發出預警,提醒人員提前干預,每年7、8月是害蟲呼吸、繁殖最強時期,他們還會采取熏蒸殺蟲等措施,減少因老鼠、蟲害引發的糧食霉變情況。
專業化存儲糧食宜存期可延長到4年,這讓華店鎮西油村村民李如海收糧后不急于售賣自己的糧食。“糧食剛上市的時候糧價較低,過去受儲存條件制約,大伙兒怕糧食在手里壞掉往往在這個時候就要把糧食賣光了。現在我們把糧食存入產后服務中心,可以等到糧價最高的時候再去賣,省心省力賺得還多。”一說到這,李如海直感慨農業發展碰到好時候了。
“糧食產后服務中心的建立,有效推動了農戶存糧從‘路邊晾曬、自然風干’逐步向專業化、科學化、社會化服務轉變。不只是代存儲,產后服務中心還可提供代清理、代烘干、代加工、代銷售服務,相較于農戶自己打場曬糧,專業化產后一條龍服務每畝可減損40斤至50斤。”縣糧食安全保障中心副主任王元敏介紹。此外,我縣建立縣糧油總公司質量檢測中心,利用糧食品質安全快速檢測設備,能夠對面筋指數、小麥硬度、嘔吐指數、蛋白質含量、黃曲霉毒素、重金屬含量進行快速檢測,確保糧食質量安全。縣糧食安全保障中心積極對接縣農發行,協調郵政儲蓄銀行,為糧食收購提供資金支持,全縣3處國家糧食儲備庫落實收儲資金共計1.0272億元,做到現金收購,不打白條,切實保障糧農權益。
延鏈補鏈強鏈構建全產業鏈新格局
10月8日,在焦廟鎮山東萬康食品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內,工人們手法嫻熟包著餛飩,面香、肉香交織在一起。“我們使用本地優質小麥生產出來的包子、水餃等面點產品,口感筋道、有嚼勁、白度好,面條爽滑、不混湯。”經理張豐澤介紹。
萬康食品主打掛面類和速凍類產品,公司產品共有4大類上百個品種,還與中科院合作,籌備齊河小麥研發中心,探索功能性深加工。
與萬康食品一樣,坐落在祝阿鎮的山東友康天然植物科技有限公司,同樣也是一家食品深加工企業,他們專注于小麥胚芽及全谷類膳食營養深加工研究和產品開發。“小麥胚芽就是小麥發芽及生長的器官之一,營養豐富。”總經理張勇介紹道。
張勇的父親張培祥一手創建了公司,一開始小麥胚芽被用來制作魚餌,后來致力于研究小麥胚芽油。“由于小麥胚芽的含油量很低,一噸小麥只能出50克的小麥胚芽油,使用傳統的浸出法和壓榨法是很困難的,市面上的壓榨設備都是針對大豆和花生的,我們去了歐洲等地也找不到合適的設備。”張勇說,經過7年研究,他們采取低溫榨取的方式,成功提取小麥胚芽油,這一技術獲得了國內首個冷榨小麥胚芽油的發明專利,友康成為了國內首家也是唯一擁有低溫提取小麥胚芽油的科技型企業。
2018年,友康從濟南搬到齊河。“我們考察過長清、濟陽、河南等地,最后選擇了齊河,這里的小麥品種好,小麥胚芽片大。”張勇介紹。如今友康,擁有12項專利,產品包含冷壓榨小麥胚芽精油、可食用小麥胚芽、燕麥片等,年銷售額達3000萬元,今年4月,企業入選首批“德州味”。“如今小眾油以每年85%的速度上升,未來,我們將繼續致力于小麥胚芽油的研究。”張勇信心滿滿。
在企業開展深加工的同時,合作社也與企業開展“訂單”農業,“我們種植的山農111,是與山東農業大學共同研發的小麥新品種,市場價每公斤2.3元,合作社能賣到2.58元,高出市場價0.28元。2萬畝可產種子1100萬公斤,可為社員增收308萬元。”金穗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袁本剛介紹。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社員”訂單模式,目前已與山東魯研良種公司、聊城市種子公司、德州德利農科技有限公司等企業開展訂單式合作。在該服務模式下,合作社社員比一般農戶每畝降低種植成本217元,5萬畝地全年節省成本1085萬元,通過訂單式生產優質小麥、糯玉米每畝增收300元,全年增收1500萬元。
延伸產業鏈條,健全糧食深加工體系,我縣大力實施農產品深加工企業培育工程,引進和培育旺旺食品、萬康食品等市級以上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36家,構建集生產、加工、收儲、物流、銷售于一體的農業全產業鏈,提升糧食加工及綜合利用水平,推進糧食產業化集群發展;強化品牌建設,全縣認證有效期內的“三品一標”64個,其中綠色食品22個,無公害農產品18個,有機產品22個,80萬畝綠色食品原料(小麥、玉米)標準化生產基地1個,地理標志產品1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