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官鎮搶收秋糧
縣糧食質量檢測中心工作人員進行糧食檢測
□文/圖本報記者 黃曉龍 本報特約記者 段慧 本報通訊員 李明
“糧食生產事關重大,保障糧食安全這根弦任何時候都不能松。各級黨委和政府要落實黨政同責,堅決扛牢糧食安全政治責任。”10月30日,省委書記李干杰到我縣調研糧食收儲和秋種工作時指出。
今年全縣玉米種植面積114萬畝,增加5.3萬畝;總產14.77億斤,增產3.67萬噸。豐產豐收,夯實了糧食安全基礎,如何收好糧、存好糧、用好糧,提升應急保障能力,確保關鍵時刻“拿得出、用得上、供得好”成為一項不可或缺的工作。我縣通過加快糧食產后服務體系建設,完善糧食倉儲信息化設施體系,提升糧食應急保障能力,夯實管理專業化水平,穩住糧食安全“壓艙石”。
收好糧加快產后服務體系建設
10月20日,走進位于劉橋鎮的山東乾源糧食收儲有限公司,機器轟鳴,玉米脫粒機、烘干機等正有條不紊地進行作業。
“陰雨天氣導致玉米含水量較多,需要烘干后才能銷售,這里既可以烘干,又能直接銷售,解了豐收的后顧之憂。”劉橋鎮中焦村種糧大戶焦守峰說,他先后將收獲的15萬公斤玉米銷售給該公司。
“拓寬為農服務渠道,為糧農提供‘代清理、代干燥、代儲存、代加工、代銷售’等‘五代’服務,對增強農業發展后勁、增加種糧農民收入、保護種糧積極性具有重要意義。”縣糧食安全保障中心副主任王元敏說。自2017年國家提出推進“優質糧食工程”以來,我縣搶抓機遇,投資2400萬元建設糧食產后服務中心6處,并于去年底全部建設完成投入運營。目前,全縣糧食產后服務體系服務范圍覆蓋晏城街道、晏北街道、祝阿鎮、焦廟鎮、胡官屯鎮、趙官鎮、劉橋鎮、華店鎮8個鎮街,農戶約9萬戶,耕地面積40.5萬畝,覆蓋范圍內年糧食總產量110萬噸。
我縣堅持以工業化思維抓糧食生產,建立從糧食供種、種植、收獲、倉儲、加工、銷售全鏈條一體化的農業產業化體系,尤其今年以來不斷加快糧食倉儲烘干物流項目推進進度。
焦廟鎮糧食倉儲烘干物流項目于4月開工建設,10月9日開秤收糧。項目由齊源集團投資4800萬元建設,建有5000噸糧倉6座,可滿足46000畝糧食存儲,配備的一座烘干塔日烘干量可達600噸,并建有配套液壓翻板、變壓器、地磅等配套設施。收糧10天就收購玉米4000余噸。
除了減少了晾曬時間和晾曬成本,更讓焦廟鎮張揚村村民張元英欣喜的是,這里的收購價格也比市場價格高:“收購價格按照每公斤高于市場均價0.2元進行收購,我一共賣出8546公斤玉米,多賺了1700多元。”
“實干顯擔當,我們為保障好糧農權益,堅持統一收購、統一烘干、統一倉儲、統一出售,既保障了糧食的質量安全,也解放了勞動力,提高農民收入。”齊源集團副總經理李德勇說。為解決糧食產業鏈中烘干儲存痛點和短板,今年以來,我縣加快推進全縣“噸半糧”生產能力建設,在縣委、縣政府部署下,齊源集團投資4億元在全縣15個鄉鎮(街道)統一規劃建設烘干塔及配套糧倉,分別新上日烘干量300噸烘干塔2座及5000噸糧倉2座,可增加糧食儲備19萬噸,日烘干能力達9600噸。
儲好糧智慧化倉儲減損降耗
“麥子熱不熱、潮不潮,儲存糧食就像養孩子一樣,需要細之又細的管理。”10月27日,在齊河縣晏城國家糧食儲備庫綜合辦公樓中控室里,縣糧油總公司總經理欒浩通過電腦屏幕,逐倉查看糧食蟲害、糧溫、倉溫、氣體的實時數據時如是說。
農戶存糧大多數為磚混結構,降溫、除濕、防蟲等設施落后,谷物容易受鼠害、蟲害侵蝕,加之缺少控溫調溫設施,存儲的糧食完全依靠自然散熱,容易變質,導致陳化。“我們現在通過屏幕看到的這些糧倉小麥,都是根據區塊進行劃分,實時可見又清晰明了。”他說。
但智慧倉儲并不只是簡單的靠肉眼“看一看”就行了,“科技在發展,我們儲糧手段也越來越先進,這個智慧倉儲系統還可以感應糧食溫度和濕度,是儲糧的好管家。”欒浩指著存儲5000噸小麥的糧倉介紹。在倉房邊能看到一根根電纜線,在看不見的糧食下面,這些線一端連接著均勻分布的四層共200多個傳感器,另一端連接著智慧倉儲系統,實時監測糧堆不同部位的溫度變化。一旦溫度過高,系統會自動標紅,工作人員可通過系統精準定位,鎖定異常區塊,對該區塊進行降溫,確保糧倉夏季不高于25℃,冬天在10℃上下,達到“減損、降耗、保鮮”的目的。每年7、8月是害蟲活動、繁殖最強時期,他們還會采取熏蒸殺蟲等措施,減少因老鼠、蟲害引發的糧食霉變情況。“智慧糧庫”實現了糧食精細化管理,糧食整體損耗平均控制在0.6%以內,相比運用智慧糧庫前的損耗平均下降了0.1%。
為防止因超期存儲引發糧食質量劣變、陳化等問題,我縣探索創新運行機制,推進常儲常新。從2002年起,科學測算不同品種糧食自然陳化速率,每年年初制定輪換計劃,督促承儲企業定期進行輪換,按照每年每噸20元標準撥付地方儲備糧輪換補貼,逐步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市級儲備糧輪換新機制,調動承儲企業積極性,地方儲備糧常年保持總量的80%以上。資金保障上,在縣農發行設立儲備糧資金專戶,專款專用,按照等量交換原則,由承儲企業先輪出舊糧,回籠貸款資金,再按照儲備規模要求,貸款購入新糧。
在強化糧食儲備安全管理上,我縣制定并印發了《齊河縣地方儲備糧管理實施細則》,按照“產區保持三個月、銷區保持六個月”口糧儲備要求,完善地方儲備規模。檢驗檢測是守護糧食質量安全的“防火墻”,2020年底我縣以晏城國家糧食儲備庫為依托,總投資301.4萬元,建設齊河縣糧食質量檢測中心,利用糧食品質安全快速檢測設備,能夠對面筋指數、小麥硬度、嘔吐指數、蛋白質含量、黃曲霉毒素、重金屬含量進行快速檢測,確保入倉糧食各項指標合格。
用好糧健全應急保供網絡
“確保糧食安全,在糧食增產增收的基礎上,還需做好糧食儲備。尤其要做到糧食供應鏈在關鍵時刻不能‘掉鏈子’,完善糧食安全風險防控措施、健全的糧食應急供應網絡是重要一環。”縣糧食安全保障中心主任袁文軍表示,糧食安全大于天,在加強糧食儲備能力建設的同時,提高糧食應急供應保障能力關乎全縣市場供應保障、秩序維護。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有一段時間市場方面對面粉等糧油產品需求旺盛,各糧食加工企業小麥庫存告急,我們組織骨干人員提前復工,業務人員前往周邊面粉加工企業洽談,及時開倉,確保關鍵時刻糧食調得出、供得上。”魯糧集團齊河國家糧食儲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祥利說。
圍繞強化糧食安全應急管理,我縣先后出臺《齊河縣糧食質量安全事故應急預案》《齊河縣糧食應急演練方案》等安全生產管理文件5件,進一步健全完善安全生產應急管理體系。建成覆蓋城鄉、服務規范、便民利民的應急供應點19家、應急加工企業2家、應急儲運企業2家、應急配送中心3家,構建起了糧食應急加工企業、配送中心、儲運企業、供應網點“四位一體”的糧食應急保供網絡體系,做到應急情況有糧可用、有糧可調、有序供應。為保障糧食行業安全生產,今年以來,我縣累計對27家涉糧單位及租賃倉房進行安全生產排查,發現隱患222項,現場整改196項,限期整改26項。
保障全縣糧食安全和市場穩定,離不開市場宏觀調控,我縣責成縣糧食安全保障中心制定《糧食安全保障工作“十四五”規劃》,從全縣糧食應急、地方儲備糧建設、倉儲設施建設、糧食產后服務中心、糧食流通及加工企業產能、品牌建設、主食產業化及放心糧油等方面進行了全面規劃;制定了《關于加快優質綠色高效農業大縣建設的實施方案》,積極推動現代糧食產業園區建設,推進“產業+規模”,做大糧食產業鏈,推進“技術+賦能”做強價值鏈,推進“平臺+品牌”叫響糧食供應鏈;制定《最低收購價糧食及政策性糧食收購預案》,為保障夏糧收購工作的順利開展,保護種糧農民的利益,每年在夏糧收購前,制定《最低收購價糧食或政策性糧食收購預案》,當市場糧食價格低于國家最低收購價標準時,及時啟動預案,由國有糧食企業入市敞開收購;加強社會糧食統計和質量監督。認真組織開展社會糧食平衡調查,積極開展糧食市場價格調查、糧食收獲質量調查,為糧食宏觀調控提供基礎數據;核定并公布《糧食經營企業最低最高庫存量標準》,當糧食市場價格明顯上漲,依法依規啟動糧食最高庫存標準,打擊囤積居奇,當糧食市場價格明顯降低,農民出現賣糧難問題,依法依規啟動最低庫存標準,促使企業履行入市收購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