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馬集鎮
游客游覽“黃河第一驛站”
馬集鎮特色農產品展示
群眾在家門口就能辦事
馬集鎮以農文旅深度融合打開鄉村振興“新大門”——文旅興農 奏響黃河岸邊致富曲
□文//圖本報記者王岳琪 見習記者趙鑫玲 本報通訊員劉翔宇
深冬時節,站在馬集
鎮的堤頂路上遠眺,此時的黃河愈顯壯觀寬闊。不遠處的民宿里,古香古色的房屋配以“兩河牽手”和黃河文化主題墻繪,古樸寧靜的氣息中滲透著黃河文化的大氣。
齊河是德州市唯一沿黃縣,而馬集鎮,是黃河入德的第一站。這里是引黃濟津干渠的渠首,亦是全市“兩河牽手”工程的起點。這里不僅有壯闊的大河風光,還有深厚的黃河文化底蘊。
坐擁如此優越的區位條件,馬集鎮正在擘畫一幅“以農促旅、以旅興農”的鄉村振興新畫卷。他們以產業發展為主導,以“農文旅結合”為方向,打造“黃河第一驛站(馬集)”建設項目。“我們通過挖掘黃河文化魅力,發展鄉村旅游,實現資源變資產、文化變收入,以鄉村旅游帶動當地農業產業化發展,實現共同富裕。”馬集鎮黨委書記李陽表示。
文化為魂——“黃河第一驛站”寫華章
展開“黃河第一驛站”規劃圖,只見游客集散中心、休閑垂釣中心、農耕研學中心和產城融合四大板塊依次排布、功能清晰,構成了馬集鎮全域農文旅產城融合的大格局。
游客集散中心通過設置齊心·驛站廣場和黃河驛站會客廳,多角度、多形式展示黃河文化和齊河文化,同時打造民宿聚集區和研學實訓綜合服務中心,建成后將成為馬集鎮重要的文化交流中心;休閑垂釣中心充分發揮馬集鎮漁業特色優勢,通過產業聯動為水產養殖業帶來發展新機遇;農耕研學中心通過引導農民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發展特色種植,打造集生態采摘、農事體驗于一體的特色休閑農業;產城融合板塊則以完善基礎配套、改善群眾居住環境、提升城鎮品質為重點,不斷優化空間布局,搭建創新創業平臺,促進優勢要素匯聚,讓產城融合更加緊密。
“我們按照串點、連線、成面的思路,完善鎮域旅游空間布局,以市‘兩河牽手’工程為契機、以潘莊村為起點,串點連線全鎮特色景區景點、民宿村落,打造集文化體驗、生態康養、親子休閑、研學旅行、文化創意于一體的旅游環線,從而帶動零售、餐飲、住宿等文旅產業共同發展,提高農、文、旅產業鏈全鏈收益能力。”馬集鎮副鎮長黃全勝介紹。
旅游產業的發展為村民致富、集體增收拓寬了渠道。馬集鎮結合各村發展現狀,成立文旅產業功能性黨總支,以文旅綜合服務聯合社形式落地運作。各合作社吸收村內閑置宅基地等資源,以資源入股聯合社。農民可將自家閑置宅基、民宅民房等作為資源入股村合作社,也可加入合作社進行物業服務獲得報酬。聯合社通過民宿長短期租賃、休閑采摘農耕體驗、休閑垂釣、研學中心會展培訓及物業管理服務等項目實現收益,并對各合作社按比例進行分紅。
“推動鄉村旅游業實現跨越發展,我們的優勢不僅在于優美的自然風光,還在于底蘊深厚的人文歷史基礎。”馬集鎮黨委副書記、鎮長張成強介紹,馬集鎮將黃河文化與旅游資源、產業基礎緊密結合,形成了該鎮鄉村旅游的獨特魅力和韻味。
在黃河驛站會客廳,以“黃河魂·引水情”為主題的展覽通過“文化、治理、引水、景觀”四個分項,介紹歷史悠久的黃河文化,展現黃河治理取得的卓越成就,反映黃河流域的風土人情。
在黃河漁光·漁文化展廳內,不同時期的捕魚工具、遠古的魚化石等展品令人嘖嘖稱奇,沿著展館前進,黃河漁文化的歷史變遷、發展階段以及漁文化精神逐一呈現,給人帶來富有沉浸感的參觀體驗。
以水定產——“漁業”解鎖舌尖好味道
一直以來,漁業都是馬集鎮的特色產業,“黃河三寶”——黃河灣大閘蟹、黃河鯉魚、黃河甲魚就出自馬集鎮。近年來,馬集鎮突出“以水定產”,在做好黃河種質資源繁育保護工作的基礎上,謀劃了“漁業產業+”的發展思路,規劃建設“黃河漁業鄉村旅游產業區”。依托養殖基地,發展垂釣、研學、農家餐飲、民宿等主題消費場景和體驗中心,根據魚類養殖產業結構布局文旅產業,持續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讓傳統產業煥發新生機。
在黃河灣生態養殖基地,沿著一條不到5公里的南北路走下去,便可以品嘗到肥美的大閘蟹、新鮮的黃河鯉魚,還能體驗一下河邊垂釣的樂趣。馬集鎮依托態康漁業、易欣農業、中聚農業等龍頭企業現有淡水養殖規范化、標準化、成熟技術等優勢,對黃河灣2000余畝水面進行改造提升,因地制宜開展工程化養殖、生態化養殖、設施化養殖等新型產業,橫向鋪開“東蟹中魚西研”產業體系。
“黃河水屬弱堿性,養出來的大閘蟹口感鮮甜而不腥,深受消費者喜愛,這幾年,我們的大閘蟹銷量和市場占有率逐年上升。”山東易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馮憲忠說。易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2020年落戶馬集鎮,主要養殖、銷售黃河灣大閘蟹,并以高端大閘蟹、特色農產品定位。如今,馬集鎮大力打造黃河生態養殖基地,讓馮憲忠看到了公司發展的良好前景。“我們正逐步擴大規模,致力打造‘甜美黃河灣’品牌,爭取讓更多人吃上、愛上我們的黃河灣大閘蟹。”馮憲忠表示。
為了讓更多村民共享漁業發展紅利,馬集鎮成立漁鄉農業綜合服務聯合社,將各村1200畝閑散坑塘與2000畝規模化水面整合打包。由龍頭企業對閑散坑塘進行統一標準化改造,并為各合作社供苗、供料、供藥,進行技術指導。養殖成熟后,依托“黃河第一驛站(馬集)”“黃河八珍”等鎮級區域公用品牌,對外統一銷售。
西鄭村村民鄭士元養了20多年的魚,覺得從沒像現在這么省心過。“以前都是自己買魚苗,自己聯系客戶,養的魚也不賴,但就是賣不上價。”鄭士元表示,去年聯合社把他家的8畝池塘重新整修,投放了效益高、技術要求低的烏鱧,并由專業公司提供飼料、魚苗、技術指導、銷售渠道。“現在只管每天早晚喂喂魚,隔三岔五檢測下水質,等著出魚賣好價就行了。”
“我們通過整合資源,力求高位競爭。一方面,通過形成集聚和規模效應,有效強化馬集鎮產業特色;另一方面,可以實現以商招商,吸引上游飼料加工、設施改造等企業及下游產品加工、預制菜生產等企業落戶,在全方位提高產業競爭力的同時為休閑旅游、文化研學等文旅產業提供支撐。”馬集鎮黨委副書記左玉江介紹。
民生為本——新農民過上新生活
“目前聯合社有農機20臺、飛防無人機10臺,還有16名農業技術人員,有了這些,發展底氣也足了,今年累計服務土地1.8萬畝。”12月1日,馬集鎮果豐實碩農業綜合服務聯合社理事長田昭平告訴記者。
去年8月份,馬集鎮秋王村、東鄭村、代廟村等6個村的黨支部領辦合作社聯合成立果豐實碩農業綜合服務聯合社。各合作社整合土地、農機、勞動力、閑置資產、經營主體等各類涉農資源,以資源入股聯合社。
“成立聯合社就是為了促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田昭平說,聯合社打包整合入社資源,統一開展育苗、懸地、耕種、施肥、飛防、收割、烘干、倉儲、收購服務,在全鎮構建覆蓋“耕、種、管、收”全過程的農資農技服務網絡,成本比農戶管理低30%。糧食收割售賣后,所得收入在扣除聯合社統一服務成本后,所余利潤按照分紅比例進行兩次分紅,第一次以約定土地租賃基礎價格分配給合作社,用以支付農民土地租賃費用,保證農民的基礎收入。如有盈余,進行第二次分配,將所余利潤按照分紅比例分配給合作社,實現村集體增收、農民致富。
“鄉村振興,民生為先,讓農民生活更美好,是鄉村振興的落腳點。”馬集鎮副鎮長宋寶福表示,近年來,馬集鎮加大投入,以民生項目落地為抓手,推動鎮村基礎設施提檔升級。
“便民服務中心就設在社區里,很多業務家門口就能辦了。”
“出了社區有超市、衛生院、幼兒園,干啥都很方便。”
“這幾年,鎮上的路更寬了、燈更亮了、河更清了、公園也越來越多了,俺們老百姓的日子越來越舒坦了。”提到現在的居住環境,馬集鎮中心社區的居民們都格外滿足。
如今在馬集鎮駐地,衛生院、養老院、幼兒園、購物中心等配套設施環繞居民社區。馬集鎮還耗資3600萬元,將便民服務中心建在了社區里,并通過打造“153智慧行”品牌,把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24個高頻事項錄入“智慧社區平臺”,“一鍵式”綜合受理,推進智慧政務服務。在社區旁邊,高標準打造的智慧化綜合執法中心,目前已進駐綜合執法、司法、信訪、應急、消防等部門,實現“一張網、一平臺、一中心、一隊伍”智慧化社會治理體系。
此外,鎮駐地全域推進“亮化、硬化、綠化”基礎環境提升三化工程。安裝路燈、景觀燈200多盞;主要道路翻新硬化、修建路緣石、設置人行道、噴涂路面標線、廣場鋪裝;對趙王河馬集鎮區段開展河道疏浚、溝渠清淤、高標準綠化、水系治理、步道建設等河道治理提升工程。
“我們通過完善設施建設,改善生活環境,進一步提高馬集鎮人口吸引能力、商業承載能力及服務能力,促進人口、資源和要素集聚,努力把馬集鎮打造成產業強鎮、文旅強鎮和商貿強鎮。”張成強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