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衍會
周末,晚飯后,我和妻子出門散步。經過一僻靜路段時,有位老人站在馬路邊,沖我喊了一聲。我一愣,定睛一看,是位六十多歲的農婦,穿一件淡紫色的碎花上衣,滿臉皺紋。她的腳下是一個洗得發白的帆布包,還有兩個黑色的塑料袋子,一個里面裝著蔬菜,另外一個看不出裝的什么,一把雨傘斜靠在上面。
老人的眼神好像不是太好,我快走到她跟前了,她還是沒意識到自己認錯了人,又大聲叫了一聲。我停下來,看著她花白的頭發,突然有種很親切的感覺,讓我想到了我的母親。我搶上一步,說:“大嬸,你有什么事嗎? ”
她眨了眨眼睛,仔細看了看我,說:“對不起啊,我認錯人了。 ”
我對她笑了笑,說:“大嬸,你是到城里走親戚的吧?你要去哪里? ”“到安居小區,我兒子家,來看孩子的。下午我從家里坐車晚了,再從車站走到這兒,天一黑,燈晃得我認不清路了。 ”“你是從車站走過來的? ”我吃了一驚,從車站到這兒,有七八里路,老人又帶了這么多東西。“那你怎么不坐公交車,或者讓你兒子接一下? ”我問她。“我……”她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我不會坐公交車,兒子出差了。你和俺兒個頭差不多,我還以為是他提前回來了呢。 ”
我看了看表,已經8點多了。我對老人說:“大嬸,安居小區在北面。要不這樣吧,我送你過去。 ”說完,我伸手提起地上的帆布包,妻子也幫她拎起了那兩個塑料袋。
老人跟在我和妻子身后,一邊走,一邊絮絮地說著家里的事兒。老人告訴我們,他就一個兒子,工作忙,媳婦也要上班。她不得已把老伴扔在家里,進城來幫著帶孩子。每周五下午她回趟家,蒸一鍋饅頭,洗洗衣服,星期日下午再趕回來,忙得團團轉。“可是,再忙再累我也愿意,誰讓咱是當媽的呢。 ”老人抿一抿頭上的白發,慈祥地笑了。
說著話,不覺間就到了安居小區西門,老人站住了,打量了一會兒,高興地說:“就是這兒了,我想起來了……”正說著,她突然偏過頭,向門口望去,臉上立刻溢滿了溫和的微笑,昏黃的燈光下,像一朵秋陽中的野菊花。一位年輕女子,抱著一個小女孩,從門口迎了過來,小女孩伸出小手,嘴里咿咿呀呀地說著什么。老人笑著,將手在衣服上擦了擦,張開胳膊迎上去……我和妻子微笑著對視了一下,將老人的東西輕輕放在地上,悄悄離開了。
走了不多遠,一回頭,見老人一手抱著孩子,另一只手對著我們揮動著。她懷里的小女孩,也學著奶奶的樣子,不停地揮舞著小手……
走在車水馬龍的街道上,我和妻子都沒有說話。沉默了一陣子,妻子挽住了我的胳膊,輕聲說:“下周吧,我們一塊兒回老家看看。 ”
母親前幾天打來電話,說很長時間沒看到孫女了,想得慌。我的女兒是母親一手帶大的,整整三年多的時間,母親也曾把父親一個人扔在家里,每周一次往返于老家和小城之間……
本來這個周末我想回去一趟,但妻子覺得天太熱,有很多家務要做,就有些不情愿。我當然很惱火。
沒想到,妻子居然回心轉意了。如果要找原因的話,我想得感謝那位迷路的母親,是她用樸實的語言,為我們上了生動而感人的一課。
母親會迷路,但母愛卻永遠不會!那是暗夜里的一盞燈,點燃在前行的路口,給了我們光明和溫暖,為我們照亮了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