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光笏(1804-1858),字正甫,號蕙田,慶云人,是清代著名詩人崔旭最小的兒子。
崔光笏自幼聰明過人,“七歲即能詩”,18歲即道光二年(1822年)壬午科中舉人,27歲中進士,出任山西鄉寧縣知縣。鄉寧常有盜賊出沒,崔光笏到任后,以除惡安良為首要任務。有惡僧清照占據山寺,欺侮附近村莊百姓,崔光笏的前任不敢抓捕。崔光笏率眾擒獲這個惡僧,依法處置。道光十八年(1838年)調任曲陽縣令,凡興利除害有關民生者必極力贊成。在任三年,后來升任代州牧,不久又升任松江府知府。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英軍進攻鎮江,鎮江守軍誓死抵抗,不足2000人的八旗兵以落后武器對抗數量遠超過自己且配備先進武器的英軍,多次與英軍展開巷戰。此戰共擊斃英軍39人、擊傷100多人,是自鴉片戰爭以來殺敵最多的一次,而鎮江八旗兵戰死約300人、傷約300人,十分慘烈。最后鎮江被攻陷,英軍在城內進行了大肆搶掠,鎮江城幾乎成為一座廢墟。如何收拾這個爛推子,使戰后的城市盡快恢復生機,成了第一大事,但要找一位能擔此大任的官員卻十分困難。就在這關鍵時刻,因崔光笏辦事干練,遇大事有主見,多位大臣保奏崔光笏擔此重任,得到皇帝批準,調崔光笏代理鎮江知府,辦理善后事宜。崔光笏受命于危難之際,到鎮江后,針對當時情況,制定相應的措施,經過一個冬天,就使鎮江恢復了秩序,得到上司首肯。在鎮江西門內建青州忠烈祠,以悼念為保衛鎮江而英勇犧牲的青州烈士,并親自撰寫“江蘇鎮江府建立青州駐防忠烈祠碑”碑文。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崔光笏的母親去世,崔光笏回家丁母憂三年。剛除服不久,其父崔旭去世,崔光笏又丁父憂。三年服滿后,出任九江府知府,四月到任,六月升任云南糧儲道(正四品)。咸豐二年(1852年),太平軍有桂入湘,湖南官兵望風潰散,云貴總督張亮奉命調赴軍營,抗擊太平軍。八月,崔光笏赴長沙襄理軍務,賊遁湖北,加按察使銜,即署云南按察使(一個省的司法長官,正三品)。咸豐三年(1853年),東川馬二花聚眾作亂,中丞委派崔光笏幫辦軍務。崔光笏親督道府進攻八甲,斬首數百人,將首犯馬鵬程就地正法。繼而進攻馬二花,也將其擒獲正法,其余匪兵接受安撫。
崔光笏處大事有定見,不動聲色,終能措諸安全。在任云南按察使六年,死于任上,終年54歲。崔光笏不僅政績卓著,還以文才著稱,擅長寫詩,有《蕙田制義》《試律詩草》留存于世,他還曾與父親崔旭一道編纂《慶云縣志》。
(縣委黨史研究中心劉召臣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