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洪忠
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前夕,慶云縣尚堂鎮大郝村村民郝朝倫老人聯系到慶云紀念館,準備將珍藏多年的父親遺物無償捐贈給慶云紀念館,教育后人不忘先輩艱苦奮戰,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這兩件遺物分別是一床解放戰爭時期的軍被和一個抗日戰爭時期繳獲日軍的文件箱,追尋這兩件遺物的淵源,一段塵封已久的往事浮現在我們眼前。
郝朝倫老人的父親名叫郝世印,一九一五年四月生于慶云縣大郝村一個普通的農家。郝世印自幼聰明好學,一九二一年板營高小畢業后,又考入泊鎮師范。一九三四年與板營范普權(開國少將)長妹結婚,生育子女三人。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日軍開始入侵華北,日軍所到之處生靈涂炭,民不聊生。國難當頭,民族垂危之際,他和成千上萬的愛國青年一樣,離開父母,丟下妻兒。(郝世印是獨子,當時家有薄田五畝,父親年邁,母親失明,長子二歲,幼女未滿周歲)。來到鹽山縣,參加了由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華北民眾抗日救國軍。當時參加部隊大部分的是滄縣、南皮、鹽山、慶云、樂陵、寧津幾縣的愛國青年,大家都身穿便服,每人發一個半紅半黑色的袖章。武器土洋不等,還有大刀長矛之類。郝世印參加的是二路一大隊,大隊長是劉權政,副大隊長是李子貞,郝世印是戰士,后來又兼任文書,不久被調隨營學校受訓,隊長是呂暑,教導員陳士義。在隨營學校中有共產黨員張玉梅 (1940年10月任中共鹽山縣委書記)同志常密送文件給郝世印看,文件名稱是“血花”,不許傳交別人,看完之后交原主。其次,還有些其它文件也是閱后交原主。當時的進步思想對郝世印啟發很大,堅定了他對共產主義的信仰。這期間張玉梅多次找他談話,一九三八年二月在南皮馬村鎮,郝世印經張玉梅及指導員介紹光榮入中國共產黨,候補期三個月,期滿后轉為正式黨員。受訓出校后,郝世印任指導員。一九三八年夏,盼來了肖華率領的八路軍115師東進抗日挺進縱隊進駐冀魯邊。部隊整編后,郝世印和戰士們全部換上了綠軍裝,配發了槍支彈藥。原一支隊改為第七、八兩團和特務營,郝世印任八路軍七團二營五連指導員。八路軍和根據地很快發展壯大,在一九三八年夏至一九三九年初春季里,郝世印和戰友們一塊打鬼子、端炮樓、破襲路、解放舊縣城、打擊敵偽頑的頭目劉佩臣、張子良、劉景良、王福成等,為開辟以舊縣城為中心的抗日根據地做出了重要貢獻。
一九三八年秋天,冀魯邊區出現三十年不遇的旱情和蝗災,糧荒異常嚴重。在這種情況下,一九三九年初,主力部隊開始分批南下魯南。此時郝世印由七團二營五連指導員調任武術大隊指導員,后改為特務連。一九三九年二月,由政委周貫五率領七團和特務連第二批轉戰魯中、魯南。他們一踏上魯中,就迎頭打了一個大仗,那就是肥城陸房反掃蕩戰斗。
1939年5月初,日軍駐山東第十二軍司令官尾高次郎調集濟南、泰安、兗州等地的日偽軍5000余人,兵分9路圍攻泰西地區。
5月10日,敵人匯集肥城縣周圍,步步逼近,將115師師部及地方黨政機關等3000余人,包圍在陸房地區不足20平方里的山區,妄圖將一一五師和泰西抗日武裝力量一網打盡。面對這一嚴峻形勢,一一五師迅速作出戰斗部署:六八六團占領陸房西南面的肥豬山和蚜山,特務營、津浦支隊占領陸房東面的鳳凰山和北面的黃土嶺,冀魯邊區七團三個營防守陸房南面九山、琶山、望魯山一線陣地。 5月11日凌晨,陸房戰斗打響了。敵人密集的火炮持續轟炸了半個多小時,在炮火掩護下,日軍分兵多路,向師控制的各高地發起猛攻。郝世印率領特務連防守九山,依托山上的工事,浴血奮戰,面對數倍敵人,毫不畏懼,英勇反擊,打退了敵人一次又一次的進攻。戰斗從早晨持續到下午5點,精疲力盡的敵人開始收縮兵力。天漸漸暗下來,為保存力量,師部首長決定趁著夜色,輕裝突圍。晚上10點以后,在當地群眾幫助下,各路突圍部隊順利突出敵人包圍圈。陸房戰斗斃傷日軍1300余人,徹底粉碎了敵人殲滅一一五師主力的企圖,極大地鼓舞了泰西人民抗日斗爭的信心。
陸房反掃蕩戰斗突圍后,冀魯邊七團傷亡很大,經整編后,將七團及特務連正式編入一一五師六八六團。賀東生任團長,劉西元任政委。郝世印先任五連指導員,不久調任二營六連指導員,連長是郭連仲。后相繼又調三營八連任指導員。在一九四零年至一九四三年郝世印在三營十二連任指導員,杜秀章任連長。一九四零年八月東江縱隊政委古大存同志經魯南去延安,和一九四二年七月劉少奇同志去延安,都是由賀東生團長率領六八六團三營十一、十二兩個連擔任護送任務。郝世印還曾多次參與護送黨的高級干部及文件、武器、彈藥等物資。一九四二年日軍偷襲唐家嶺戰斗中,郝世印身負重傷,當時,醫療條件所限,彈片無法從體內取出,直到一九八六年去逝,彈片伴隨郝世印終生。
一九四四年郝世印被調往濱海軍區成立的干部教導大隊學習,畢業后任六團組織股組織干事,兼任團部協理員,后調任十三團一營政治教導員。
一九四五年抗日戰爭勝利后,郝世印任濱海軍區被服兵工廠政委。現存一張一九四六年春天,郝世印任被服兵工廠政委時與趙璋、蔡英昌、楊紹武四位戰友的合影照,和一張一九四六年冬季,郝世印在莒南縣扁山村身穿軍大衣的單人照,還有一床印有“濱海軍區被服廠”字樣的軍被,和郝世印生前使用過的文件箱,雖歷經70多年,被子仍保存完整無損。
一九四八年春,郝世印多年的胃潰瘍和沙眼病復發。正在養傷的郝世印突接到南下的命令,由于命令緊急,在家養傷的郝世印與部隊失去聯系。新中國成立后,郝世印響應號召,投入到文化識字運動中,1951年4月慶云縣人民政府被評為四等教學模范。每當想起那些犧牲的戰友,郝世印默默藏起功與名,從不向外人提起當年的崢嶸歲月。一九八六年經組織批準,郝世印享受抗戰老兵待遇。一九八六年十一月郝世印病故,終年七十一歲。郝世印去逝后,友人給他送的挽聯上寫著:“救國功高垂青史,歸鄉學深留芳名。 ”這是對郝世印一生的光輝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