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劉曉明 田梅科)11月20日,2017年全市協同發展督查評議觀摩團來我縣觀摩,現場查看今年以來我縣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建設經濟文化強縣的產業項目。市委書記陳勇,市委副書記、市長陳飛,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韓建亭,市政協主席翟長生,市委副書記劉貴堂等市幾大班子領導參加活動。縣委副書記、縣長孫洪昌,縣委副書記趙曉靜,縣委常委、副縣長趙作勇,縣委常委、縣總工會主席楊全華等陪同。
全市協同發展督查評議觀摩團在我縣現場查看了山東水發田園綜合體項目、稅收共治服務大廳、“清河行動”暨兩河四岸風景區、京津冀產業園等重點項目進展情況。
陳勇指出,慶云縣充分發揚不畏艱難、勇于擔當、創新工作、積極作為的精神,重點項目建設穩步推進,各項工作呈現新進展新成果。各級各部門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總結成績、查找不足,拿出勇氣、拿出干勁,抓住機遇、抓緊時間,學習借鑒慶云的好思路、好做法、好作風,更加奮發有為做好各項工作,確保今年收好尾、明年起好步。
陳勇強調,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必須抓牢發展這個第一要務,著力在落實新發展理念和“兩步走”戰略目標上有新作為,在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加快新舊動能轉換上有新突破,在實施協同發展戰略、努力建設協同發展示范區上有新發展,在推動東部城區建設上有快進展,在補短板、強弱項上有新舉措,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山東水發田園綜合體項目,是我縣推進新舊動能轉換重點項目,由山東水發集團投資10億元建設,主要建設超級智能玻璃溫室、科普教育基地、果蔬育苗中心、加工交易物流中心、綠色蔬菜生產基地及相關配套設施。全部建成后,年可實現營業收入3.2億元,為農民工、大學生和退伍軍人返鄉創業提供廣闊舞臺,為把我縣打造成京津冀優質農產品供應基地提供強力支撐。
今年以來,我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培強農業新動能為抓手,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加快中國農業科學院國家農業科學試驗站建設,生產高端放心農產品,打造京津冀優質農產品供應基地、國家有機農業示范區。推進需求側向供給側轉變,以吃得好吃得安全為導向,構建從農田到餐桌全流程監管體系。推進低端產業鏈向融合產業鏈轉變,探索與休閑旅游、健康頤養相結合,推動農業“新六產”全面發展,提高全產業鏈收益。推進農業增長乏力向激活內生動力轉變,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支持大學生、農民工、退伍軍人返鄉投入現代農業建設,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業、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
稅收共治服務大廳,7月31日正式投入使用,大廳總建筑面積2000平方米,共設置服務窗口32個,59家成員單位全部接入稅收共治信息平臺,主要承擔全縣6000余戶納稅人的稅收征管和服務工作。大廳建設分為軟、硬兩個平臺,硬件方面建設了綜合辦稅服務大廳,軟件方面搭建了稅收共治信息平臺。自我縣稅收共治實施以來,全縣財稅增收6000多萬元。 1至10月份,全縣地方財政收入增長16.3%、稅收收入增長25%,增幅均位居全市第1;獲評全國中小城市創新創業百強縣、全國中小城市投資潛力百強縣,入圍中國綠色發展優秀城市。
稅收共治服務大廳是我縣推進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打造服務新動能的重要舉措,通過推行“一次告知、一窗受理、一次辦結、一網通辦”的一站式服務模式,為納稅人提供保姆式、全方位、個性化的稅收服務。今年以來,已辦理涉稅業務1.2萬人次,每次辦理時間從平均10分鐘下降到5分鐘,效率提高了50%,滿意率從80%提高到了100%,實現了涉稅服務零投訴。為推進“放管服”工作,我縣完善政務服務體系。建設政務服務中心5個,鄉鎮便民中心9個,社區便民服務站290個,真正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鄉、難事不出縣”。優化發展環境。整合36個職能部門253項審批事項,集中到代辦幫辦服務辦公室,實行“一枚印章管審批”。提升涉稅服務,建成8個鄉鎮稅收共治服務辦公室,在最短時間內實現了稅源管理效能最大化。
“清河行動”暨兩河四岸風景區項目。今年3月11日,我縣較全省提前2個多月率先開展了河長制工作,創新構建了覆蓋縣鄉村的督導線、落實線兩條線工作體系。截至目前,全縣整治溝渠350余公里,41個臟亂坑塘變成美麗景點,全市河長制工作現場會在我縣召開。
兩河四岸風景區項目是利用馬頰河、德惠新河并流12公里這一自然優勢,圍繞省級全域旅游示范縣這一創建目標,傾力打造的一個重點文化旅游項目,也是國家級中法生態示范城的重要組成部分。項目由北京東方園林集團公司規劃設計,計劃總投資30億元,建設期3年。按照“環渤海最美花溪”的定位,科學規劃了三大主題功能區、22處景點,將塑造慶云新八景,重現慶云老八景。將把堤頂道路擴建到10米,其中6米的油面,每側2米的景觀帶,并且按照馬拉松賽事標準進行建設。
我縣堅持把河長制和清河行動,當成發展的“必答題”抓緊抓實、抓出成效,積極爭取中法生態城項目落戶慶云,努力通過打造“綠水青山”、引來“金山銀山”。重抓清河行動。采取第三方評估機構+三級河長清查方式,馬頰河、德惠新河、漳衛新河3條省級河流違法事項全部清零。提升全域水系。強力推進雨污分流、黑臭水體治理等項目建設,將玉水河、清水河、北海公園等全面連通,繪就“一水繞全城”的美麗畫卷,打造大河有水、小河有魚、村村有池塘,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的人間桃花源。
京津冀產業園項目,由縣經濟開發區與北京通州產業轉移企業聯盟合作開發建設,是全市第一家兩地政府共同推動建設的產業轉移承接平臺,重點發展節能環保、電子信息、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等產業。園區建成后,將實現年銷售收入85億元,利稅20億元,帶動就業5000人,成為我縣加快新舊動能轉換的重要載體和全市承接京津產業轉移示范區。
我縣深入落實市委、市政府要求,堅持以“四新”促“四化”,形成新動能主導經濟發展新格局。加快產業邁上中高端。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引進培強現代綠色農業、高端裝備制造、運動健康醫養、人工智能、精細化工、節能環保、新材料新能源、文旅商貿、裝配式建筑、幸福教育等十大產業。截至目前,我縣已設立5000萬元的新舊動能轉換基金,篩選33個重大項目納入新舊動能轉換項目庫。增強雙招雙引實效。借勢借力雄安新區建設,突破京津冀、瞄準長三角、放眼珠三角。今年新引進過5000萬元項目41個,引進輕資產項目94個,新開工總投資82億元的綠色裝配式建筑產業園等項目29個。著力強化創新驅動。加強科技創新,立足縣高創中心、科技創新創業園兩大載體,全力打造全國頂尖的人工智能小鎮。加強人才支撐,積極搶抓“智匯德州”人才創新創業活動機遇,深入實施“5151”人才引進計劃,高標準建設了4萬平方米高品質人才公寓。加強財金支撐,堅持財稅保增長、財金保穩定,深入落實全市“三航”培植計劃,創新開展“百人進百企”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