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經農業農村部、財政部聯合認定,慶云縣現代農業產業園通過驗收,正式獲批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
鄉村振興大潮下,慶云縣立足新農業、新農村、新農民三大關鍵點,深入實施農業改革提升、人居環境改善、鄉土人才培育三大工程,推動鄉村振興,走出了一條“興業有方,美村有金,振興有人”的新路子。
發展新農業,筑牢振興基石。曾是省級貧困村的尚堂鎮南侯村,近年來完成集體產權改革,創辦合作社,發展果蔬花卉種植、錦鯉養殖等產業。除土地股金外,村民到合作社務工有了穩定收入,年人均增收2000余元,集體年收入逐漸達到50余萬元。
南侯村僅是慶云縣發展新農業的一個縮影。慶云把產業興旺作為鄉村振興的根本,實施建設一批產業園區、發展一批特色產業、培育一批經營主體“三個一批”戰略,加快國家、省、市、縣四級產業園同建,大力建設高標準農田,提升托管服務水平,推動創建“噸半糧”糧食主產區。依托國家農業產業園區、省級田園綜合體,招引培育龍頭企業,發展小棗、果蔬、中草藥特色種植和深加工,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
在嚴務鄉3000畝水稻種植基地,科技挺起了現代農業的脊梁。通過引進“暗管物連”技術改良因海浸而鹽堿化的土質,實施深耕作業,慶云去年實現水稻平均畝產過千斤。此外,投資2000萬元建成覆蓋全鏈條的數字農業監管云平臺,構建起農業社會化服務、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生產經營主體信用評價三大體系為支撐的“1+3”數字模式,經驗被農業農村部在全國推廣。
截至目前,慶云縣共建成1167家農業新型經營主體、41家農業龍頭企業,15家合作社獲評“山東省鄉村振興示范站”,239個村村集體年收入超過10萬元,徐園子鄉張培元村入選“全國鄉村特色產業億元村”。
建設新農村,留住美麗鄉愁。農民要富,農村要美,缺任何一項都不是鄉村振興。為建設新農村,慶云實施村莊清潔行動,連續開展“春夏秋冬四季戰役”,建立常態化督查機制,每月抽查、排名、通報,已發現整改各類環境問題5000余條。
流經慶云南部7個鄉鎮的馬頰河,全長29.5公里,是沿河群眾的“母親河”。 2017年,慶云縣實施“清河行動”,治理沿河違建、養殖場等涉河“四亂”問題,取得顯著成效。
慶云人不僅治水有方,美村也出了實招。 2018年起,慶云實施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美麗鄉村、氣代煤、農村改廁、戶戶通、文明鄉村等一系列創建活動。
推動城鄉環衛一體化、文明實踐所站全覆蓋。結合群眾意見,將危房、一戶多宅、廢棄房屋作為清理重點,但盡量保留了有歷史記憶的老樹、老胡同、尚能修復使用的老建筑,在建設新農村的同時留住了鄉愁。
全縣累計清理3839處危舊房屋,完成36070戶旱廁改造,252個行政村完成生活污水治理任務。“四好農村路”建設進一步推進,全面完成通戶道路硬化,創建17087戶“美麗庭院”、15個省級美麗鄉村。
培育新農民,注入人才活水。在慶云縣常家鎮西柳村,“90后”創業青年趙玉亮家喻戶曉。
2015年,趙玉亮在安徽亳州打工時學到了中藥材種植技術,萌生了回家創業的念頭。在村黨支部的支持下,他流轉百余畝土地種植中藥材,后又于2019年創辦了慶云縣紫揚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合作社帶動周邊村種植千余畝中藥材,實現年銷售量700余噸、銷售額800萬余元。
在慶云,像趙玉亮一樣的年輕人還有很多,他們有知識、有能力、愛農村,既懂農業生產,又善借智借力,把電商直播引入了鄉村,讓本地特色農副產品通過網絡銷往全國各地。“鄉村振興,關鍵在人。 ”慶云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李偉表示,為讓人才引得來、留得住,慶云成立返鄉創業服務中心,點對點扶持,資金、政策各方面傾斜。實施“人才興慶”20條,9個鄉鎮街道建起人才公寓,對鄉村一線就業創業人才給予補助,推動人才下沉基層服務鄉村。建設“三農學堂”,舉辦50余期新農民培訓班,累計培訓農民干部、種養殖大戶7000余人次,新增39項職業農民職稱數量,為鄉村振興注入了人才活水。
□馬俊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