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縣委訊(張文杰)自縣域共青團基層組織改革工作啟動以來,慶云縣按照“面上達標、點上突破”的原則,通過在拓寬領域、完善機制、增強活力三個方面持續發力,加強頂層設計,優化改革環境,有效發揮黨聯系青年的橋梁和紐帶作用,推動改革走深走實。
拓寬團領域,打通組織形態新路徑。配強團組織力量。堅持“選、育、管、用”全鏈條培養模式,吸納387名慶云籍在校大學生擔任兼職鎮街團委、村(社區)團支部副書記,實現全縣所有鎮街、村(社區)全覆蓋,有效加強了團的基層工作力量。
優化團組織設置。依托“屬地+行業”管理模式,在鞏固傳統領域基層組織設置基本盤的同時,推動團組織向新興領域延伸,積極探索龍頭帶建、行業統建、產業聯建、園區共建等建團路徑,將團組織廣泛建在重點領域、產業園區和城市小區。
豐富團組織形態。積極適應新時代青年生產生活空間變化特點,打破“單位建團”傳統路徑依賴,以地緣、業緣、趣緣、益緣為聯系紐帶,依托黨群服務中心、青年之家等陣地聯系服務新興領域青年247名,同時,完善藍盾救援隊、雷鋒救援隊等團屬社會組織4個,構建起資源共享、陣地共用、工作聯動新格局。在慶云縣疫情管控期間,先后動員團員青年參與疫情防控800余人次,累計時長近2萬小時。
完善團機制,釋放組織平臺新潛能。科學優化管理體系。印發《慶云縣團干部隊伍管理及考核評價實施辦法(試行)》,完善團干部“黨政主評+團內述評+青年點評”三位一體的考核評價體系,向所在黨委和組織人事部門通報考核結果,并將評價結果與獎勵懲戒、評先評優掛鉤。
健全激勵約束機制。在選好干部、定好目標的前提下,有針對性地采取崗位激勵、級別激勵、發展激勵等不同方式,努力做到人員能進能出、干部能上能下。針對非編制表現優秀的團干部優先推優入黨、向組織部門推薦作為村(社區)后備干部或村(社區)“兩委”干部,推薦獲取社會榮譽;對于在編團干部,定期向縣委組織部門推薦優秀年輕團干部。今年以來,8名鄉村好青年及兼職團干部經推優入黨,3名鄉鎮團委書記提拔副科級干部或進入鄉鎮黨政領導班子。
拓寬青年聯絡渠道。嚴格落實“兩聯”工作機制,規范西湖社區、濱河社區、學苑社區等8個城市社區團代表聯絡站,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構建“委員—代表—團員青年”的扁平化聯系溝通路徑,切實增強基層團組織引領青年的凝聚力、青年參與基層治理的行動力。成立慶云縣青年聯合會,為全縣廣大青年交流溝通搭建了載體和平臺,進一步拓展聯系新興領域青年和青年社團組織的視野渠道,匯聚更多有創意的“金點子”開展青年活動。
增強團活力,促進組織服務新發展。創新服務理念。深入開展“鄉村好青年”遍訪活動,今年以來走訪好青年237名,匯總梳理青年訴求和問題78件,并反饋給相關鎮街青工委,做好督導工作;協調各類貼息貸款1049.8萬元,幫助昌佳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慶云璀璨照明電器廠、山東致廣鋼結構有限公司、慶云諾鑫塑膠新材料有限公司、山東渤海春酒業有限公司五家企業渡過資金難關,累計幫助全縣260余名優秀青年實現創業就業夢想。
建強服務品牌。利用136處“雷鋒驛站”為環衛工人、快遞小哥、出租車司機、交通警察、志愿者等提供免費熱水、無線網絡、充電、醫藥箱、納涼避雨等便民服務;開展“樂業慶云”人才計劃,落實好“慶云縣桑梓獎學金”,用好“青鳥驛站”,建立“慶云縣在校大學生、外地青年”兩個清單,服務慶云在外人才,搭建求學青年與慶云的橋梁,常態化聯系青年學子2000余名。
完善服務陣地。高標準建立群團工作站8處,實現陣地共建、資源共享、活動共辦;持續深化“青年之家”建設,整合黨群服務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所)等現有設施,建立“青年之家”18個,實現全縣鎮街全覆蓋;建設“青年創業大學”,打造“青年人才驛站”,開展青年就業創業培訓,為青年創新創造鋪設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