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 金榜題名將為高考生提供改變命運的機會,然而貧困學子卻因學費一籌莫展。即日起,本報與共青團德州市委、市希望工程辦公室聯合開設《希望工程·圓夢行動》欄目,采寫寒門學子不屈不撓、奮發向上的勵志故事,為學子與愛心人士架起一座橋梁,實現愛的傳遞,助力學子圓夢。
王忠洋正在給茄子噴藥。記者石秀秀攝
8月12日,走進位于武城縣李家戶鎮辛莊村西北側的一處小院子里,王忠洋正給院子里的茄子、豆角打藥。他的母親邴朝芝站在一旁幫忙。
見記者到來,邴朝芝將記者迎進屋內。房間干凈整潔,擺設十分簡單,一張床、一個柜子再加上茶幾和長椅,便沒有其他家具了。
今年18歲、高三畢業的王忠洋高考考了560分,超過特殊類型招生控制線28分。對于這個成績,王忠洋直言并不理想。“雖然沒辦法上心儀的大學,但以后的路還很長,我相信,只要肯努力,就會增添成功的機會。 ”
王忠洋4歲時父母離異,父親沒有給過他一分錢撫養費。邴朝芝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手和胳膊完全變形,基本喪失了勞動能力,被鑒定為肢體二級殘疾。邴朝芝無法干農活、打工,每天還需要服用大量藥物,母子倆過得格外艱難。2016年他們被評定為省定貧困戶。有了扶貧幫扶政策,扶貧項目分紅再加上之前的殘疾人護理補貼等,兩人一年收入達到了1.4萬余元,日子這才好過了些。
生活的艱辛,讓王忠洋較早成熟,小學5年級起他就一直住校。母親身體不好,每逢放假回家,他都主動幫忙干活,給母親洗頭發、打掃衛生、洗衣服等;家里條件差,除了必要的文具之外,他從不要錢買其他東西;高中期間每個月生活費600元,他常省出一些購買輔導材料。兒子的節儉,邴朝芝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孩子從上了初中后,團縣委就一直進行幫扶,還有學校、老師和社會好心人的幫助,我們娘兒倆打心里感激大家。 ”邴朝芝說,“咱沒有多少文化,但孩子爭氣,考上大學了,想什么辦法也得供他繼續上學。”王忠洋則表示,他長大了,學費自己有能力去解決了,“在大學可以勤工儉學,我也可以爭取各種獎學金。我要照顧好媽媽,不讓她再為我操心了。 ”
對于王忠洋來說,社會各界的幫助,是他源源不斷的動力。學習上他很自律,從不需要別人督促,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充分利用好上課時間,吃透理解老師當堂講解的內容,學起來就能省很多勁兒。 ”王忠洋說,“我平時喜歡刷題,做錯的題目記下來,研究錯在哪,找準原因。”“這孩子有一股韌勁兒,他認準的事兒就一定會去努力。”班主任范華說,王忠洋語文、英語成績相對較差,意識到這點后,他常利用課余時間反復記憶、背誦知識點,成績提升很快。平時與同學交流互動很好,常常化身“小老師”給大家講題。
此次填報志愿,王忠洋選擇了山東師范大學、西南石油大學等學校,由于非常喜歡化學,全都填報了化學專業,未來他也想從事相關研究。“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我定下這個目標就會盡全力去拼搏。 ”他說。
□本報記者石秀秀本報通訊員蘇雪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