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艷梅和奶奶一起制作手工項鏈。記者劉臻攝
8月20日,穿過一條窄窄的小巷,在3間平房里,記者見到了平原縣王打卦鎮張序班村應屆貧困學子董艷梅,她正和奶奶做手工項鏈。“做一條能掙5分錢,我和奶奶一天能做150條,合計7塊5。 ”董艷梅說。高考考了613分的董艷梅知道成績的那刻,也接到共青團平原縣委工作人員要幫她申請救助金的電話,學費沒了后顧之憂。但暑假她還是在家門口找了手工活兒,掙錢補貼家用。
自董艷梅記事時起,她就知道了母親患有精神疾病,總愛動手砸東西,常年住院。父親沒有多少文化,為了支付醫藥費,只能外出打工,每月工資不過3000元,一年到頭回家次數屈指可數。
董艷梅自幼由爺爺奶奶帶著。吃夠了沒文化的虧,二老咬緊牙關種著家里5畝地、打各種小零工,供孫女上學。“爺爺奶奶一個月舍不得吃一頓肉,但卻舍得給我花錢買各種教輔資料。 ”因此,董艷梅從小學起就知道自己是全家的希望,好好學習才能改變自己和家人的命運。
她在日記里寫道:“沒有傘的孩子跑得快,沒有人依靠的時候自己站得直。 ”
小學四年級起,董艷梅開始住校。第一晚因為想念奶奶,蓋著被子大哭了一場。“從那之后,我再也沒哭。因為只有照顧好自己,才能不給家里添麻煩。 ”說到這里,她的眼里泛著淚光。在她就讀的平原一中,班主任程福明對這個小姑娘的評價是堅強、有毅力、好學。她每天早上5點多就趕往教室,晚上10點半熄燈后,還總是拿著手電筒照著多學一會。
村民在談起董艷梅時,都提到她懂事——她從小學就學會了掃地、洗衣服、做飯等家務,住校一回家就下地干活,幫爺爺奶奶分擔壓力,從高中起一到寒暑假就去勤工儉學。
她總說,雖然父母不在身邊,但是關愛卻一直伴她成長。一次,她在學校下樓崴了腳,一走路就鉆心疼。在和家人打電話時,她不經意間提起此事。那個周末,多年不騎三輪車的奶奶,冒雨到學校接她回家,心急半路翻車,摔斷了胳膊。從那之后,她對家里只報喜不報憂。
家人對她的付出,董艷梅一直銘記在心。高考填報志愿時,她堅定地把第一志愿填為首都醫科大學精神醫學專業。她說:“想學醫,為媽媽治病、改善家里的生活條件,讓爺爺奶奶過上好日子。同時,想成為精神科專家,幫助他人,讓別人不要經歷我曾經的痛苦。 ”
“雖然貧困,但我卻生活在陽光里,生活在愛的世界里。 ”在德州市2020希望工程圓夢行動暨“習酒·我的大學”助學活動啟動儀式上,董艷梅作為擬資助學生代表發言。高考前,老師給了她張《希望工程圓夢行動助力脫貧攻堅行動助學金申請表》,以減輕學費負擔。
在此之前,平原縣教育部門和學校一直對她進行救助,初中免書費、高中免學雜費。 2016年,她家被認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村里幫助建了新房,并在每年年底給他們分紅,一家人的生活得到改善。
“獲得了社會幫助,我也要回饋社會。 ”董艷梅說,“一直以來,我是在政府和愛心人士幫助下順利完成學業。今后,我要用知識將自己變得更優秀,盡己所能,幫助有需要的人,給予他人更多善意。 ”
□本報記者劉臻本報通訊員王宇蘇雪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