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周主青,1972年12月生,慶云縣中丁鄉仁和劉村人,現為上海市東方醫院胃腸肛腸外科副主任、肛腸主診組組長。是中國醫師協會結直腸腫瘤專業委員會外科專業委員會及NOSES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NOSES聯盟委員會會員。從事外科臨床20余年,技術全面精湛,尤其擅長胃腸肛腸外科腔鏡手術。曾獲上海市醫學科技獎三等獎,記東方醫院一等功一次,獲評上海市浦東新區中青年業務骨干。主編、參編、翻譯學術著作3部。
位于黃浦江畔的陸家嘴,高樓鱗次櫛比,車輛川流不息。正是在這片繁華包圍之中,有一片靜謐,走近一看,是上海市東方醫院,又名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這所醫院始建于1920年,歷經整整100年發展,已經成為一座立足長三角、輻射全國的三甲名院。
這次我們要采訪的德州老鄉,是東方醫院胃腸肛腸外科副主任、肛腸主診組組長周主青。一上午的交流中,他對醫學的熱愛,對技術的追求,對患者的關愛,對家鄉的感情,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手術中的周主青
常懷進取心
熱愛醫療事業磨礪診療技術
在醫院一間會議室,周主青打開筆記本電腦,向記者介紹幾天前做的一例手術。“我們科室一個月做近200臺手術,多數通過3D腹腔鏡完成,相對2D腹腔鏡,能得到三維立體的手術視野和更精確的空間定位,可以完成更復雜、更精密的微創手術。 ”談及技術進步給臨床醫療帶來的改變,他面色興奮,“技術更好、更先進,是每位醫生的追求。 ”
回溯周主青的成長經歷,正是一路追求更好的過程。他是來自農村的孩子,年少時飽嘗物質貧乏之苦,所以一心想通過學習改變生活。
1989年,初中將要畢業的周主青面臨兩條道路——中專或高中。選擇前者意味著分配工作、走出農村,路也平坦;選擇后者則有機會圓大學夢,但頗有難度,是種挑戰。思慮再三,他選了后者,“不拼一把怎么知道自己行不行。 ”
經過在慶云一中的3年苦讀,1992年高考,周主青取得超過本科線37分的成績,成為那年全縣考上大學本科的12人之一。
報志愿時,班主任說:“你責任心強、思維嚴謹、邏輯縝密,適合學醫。 ”這與他的想法不謀而合。于是,他選擇了濱州醫學院臨床醫學系。
隨著認識的深入,周主青對醫學的熱愛也日益增長,一些教授口中的醫學發展藍圖更是讓他心馳神往。考研——大二那年,這一想法在他腦中萌發,并很快成為堅定的目標。
然而,第一次考研卻宣告滑鐵盧。于是,1997年,本科畢業的周主青到博興縣中醫院普外科,成為一名住院醫師,從最簡單的縫皮、打結開始,慢慢接觸到各類外科手術。“在基層醫院的幾年是在打基礎,掌握了很多常見病的診療方法,常見手術也做了很多。 ”他對記者說,“基礎打好了,就更想往更高處走走,考出去的想法越發強烈。 ”
2002年,周主青如愿考入同濟大學醫學院,攻讀外科學碩士學位,3年后畢業,留在東方醫院普外科工作。面對這樣的機遇,他分外珍惜。
從住院醫師晉升主治醫師前一年,根據醫院制度,周主青擔任住院總醫師,隔一天上一個班,上班時要24小時值守病區,工作節奏快、任務重。他卻樂在其中,常常到了下班的點還不走,連續工作30小時是常態。正是在那段時間,他的臨床診療能力進步飛快。“真正熱愛一項工作時,就不會覺得累,那時正年輕,下班回到家待不住,還是在崗位上最興奮。 ”他說,“沒有人天生手巧,手術做多了,技術自然就提升了。 ”
如今,周主青已主刀胃腸腫瘤手術1000余例,主刀腹腔鏡結直腸無切口NOSES(經自然腔道取標本)手術200余例,擅長晚期腫瘤的腹腔鏡聯合臟器切除及多臟器切除手術,3D腹腔鏡結直腸NOSES手術技術達國內領先水平。
工作之余,他堅持學習、研究和交流,2018年到同濟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在職攻讀博士學位;2019年參加俄羅斯結直腸年會,作為嘉賓作主旨發言并進行腹腔鏡直腸癌手術演示;同年,在全球規模最大的結直腸外科領域盛會——美國結直腸外科醫師協會年會上,他獲邀作論文壁報展示。
常懷同理心
付出更多理解換來醫患和諧
“昨天睡好了嗎?上午多下床活動活動哈。 ”“今天給你個任務——吃500到1000毫升流質,我會監督的。 ”“水煮蛋你不要吃了,吃蒸雞蛋糕吧,更好消化一些。”我們來到醫院胃腸肛腸外科病區時,周主青正在查房,20多名患者,每人的病情細節他都了然于心,給出的建議詳盡周到,和氣耐心如同患者家里人。
20多年的臨床經歷,讓周主青見多了疾病之苦,感到肩頭責任越發沉重之余,同理心也日益滋長,“就是要換位思考,真正感受和理解患者及家屬的想法,才能給他們真正想要的治療與幫助。 ”
3年前有位甘肅的腸癌晚期患者,腸周臟器受影響嚴重,在當地做過新輔助化療和放療。之后輾轉國內幾家知名醫院,得到的都是不建議手術治療的答復。之后,一家人來到東方醫院。“手術的確很難,術前我們說明了所有可能的風險,但患者本人求生欲很強,家屬也很堅定,最終我們制定了周密的手術計劃,打算搏一個希望。 ”周主青說。這臺手術持續6個多小時,最終取得了成功。
去年春節,一位安徽的老年患者來東方醫院就醫。他剛患心梗不久,做完冠脈支架后正在吃抗凝劑,又查出腸癌。這種情況下,做手術容易大出血,很危險,只能保守治療并等待手術時機。老人連遭疾病打擊,精神狀態很差,也不配合醫生。周主青一有空就和他聊天談心,慢慢打開他的心結。最終,老人配合治療并最終順利完成手術。
周主青說,他們收治的患者,很多是危重癥,有的做過多次手術,“我們面對的不單是一種疾病,也不單是一個患者,而是一個家庭的希望,如果我們不理解他們,他們就更崩潰了。 ”
理解換來的是醫患雙方的和諧。就像那位甘肅患者,每半年就要來上海復查一次。周主青說,一些檢查可以在當地做,把報告從網上傳過來就行。但他說:“我和家里人都覺得,見到周主任才安心。 ”
常懷感恩心
期待更多機會回饋家鄉培養
2011年10月,周主青被任命為東方醫院援滇醫療隊隊長,到云南省大姚縣人民醫院對口支援。一年時間里,他和隊員幫助受援醫院創建了肝膽外科,開展10多項新手術、新技術,完成手術200余例,也為當地培養了一批青年醫護人才。
這些年,只要有公益活動,周主青都盡量抽時間參與。在他心里,國家培養一名醫務人員要付出大量資源,自己應該努力反哺社會。
對家鄉,周主青同樣滿懷感恩。由于在基層、邊遠地區以及大型三甲醫院都有從業經歷,他對醫療問題有不少精到見解,因而為家鄉醫療事業發展提出了一些建議。
周主青認為,基層醫院應著力提升多發病、常見病的診療水平,畢竟疑難雜癥診療能力短時間內難有突破,鑄就患者信任的品牌也很難畢其功于一役,把常見病治好就能減輕患者大量負擔。
如今德州不少醫院和上級醫院有合作,這點周主青很認同,并提出自己的看法:“搭建患者找知名專家看病的便利平臺之余,更要借助對方的優質資源,培養起自己的人才隊伍,達到‘治本’的目的。 ”
針對年輕的外科醫生,周主青建議他們通過大量練習和實踐磨煉手術技術,同時培養鎮定自若、處變不驚的心態,如是才能在瞬息萬變的手術臺上做出正確的選擇。
由于距離相對較遠,東方醫院和德州的醫院目前合作較少,周主青個人趁著回家探親的機會,和家鄉一些醫療機構負責人有過交流。他說,期待有更多合作機會,愿為家鄉醫療事業發展貢獻更多力量。
□本報記者張曉航任立松本報通訊員王凡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