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沈琳,1973年生,夏津人。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心臟康復中心主任、老年心血管科病區主任、體外反搏中心主任。兼任山東省心功能研究會體外反搏專委會主任委員、省衛生保健協會老年康復專委會主任委員、省康復醫學會心臟康復分會副主任委員。帶領團隊成立山東省首個三甲醫院體外反搏中心,成立全省首個通過國家級學會資質認證的心臟康復中心。作為第一執筆人和通訊作者牽頭制定 《老年人體外反搏臨床應用中國專家共識(2019)》。
全國兩會期間,沈琳在北京執行醫療保障任務
沈琳在查房
患者家人為沈琳團隊送錦旗
沈琳在學術會議上發言
著名心血管病專家胡大一為齊魯醫院心康中心授牌
8月29日下午5點,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心臟康復中心主任沈琳剛剛完成一場“世界心臟日”患者教育活動。返回辦公室途中,她和一位患者家屬邊走邊聊,語氣溫柔但堅定:“心臟康復中,改變生活方式甚至比治療本身更重要,煙一定得讓他戒了,運動也要跟上。 ”“做醫生的要真正幫到病人”——一句樸實無華的話,是沈琳的工作信條。 20多年時光里,她扎根老年醫學,精研心臟康復,滿腔熱情救治每一位患者;她既做前行者,又當鋪路人,牽頭制定標準,填補了國內外針對老年人的體外反搏共識的空白。
這一天,沈琳和記者聊起從醫心路歷程,也分享了自己的“大醫情懷”。
投身老年醫學,應對“銀發浪潮”
在齊魯醫院,沈琳的頭銜主要有3個——心臟康復中心主任、老年心血管科病區主任以及體外反搏中心主任,頭銜中的關鍵詞“框定”了她專攻的領域——老年心臟康復。
2002年,沈琳考取山東大學醫學院研究生時,報了老年醫學專業心血管病方向;待到讀博時,再度選擇老年醫學專業。
20多歲的年輕人,緣何中意老年醫學?“我曾在一家企業下屬醫院工作,常有退休職工來拿藥,老人取藥數量都很多,效果卻不好,導致生活質量普遍不高。當時我就在想一個問題——醫生怎樣才能更好地幫助老年人? ”她解釋道。
從業多年,沈琳見證了老年醫學的發展,但對其現狀依然難言滿意,“設置老年科的醫院還是少,患者對這一學科也不了解,仍會經常見到老人們在各門診之間奔忙,取回大把大把治療心血管、呼吸、內分泌、消化疾病的藥,很多藥的療效是重復的。 ”“如果他們來老年科,我們會給出綜合診斷,治療方案比分別去看不同科室的門診要對癥,也更簡單。老年科醫生有責任解決多重用藥問題,積極推進安全無創的老年康復治療。 ”沈琳語氣堅定。當天的患教活動上,患者楊先生分享了自己的就醫體會:“以前每天要吃30多片藥,根據沈主任的方案,減到每天8片,療效反而提升了,生活質量更好了,經濟負擔也更小了。 ”
2017年3月,國務院印發《“十三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規劃》,明確提出到2020年,35%以上的二級以上綜合醫院設立老年病科。對此,沈琳強烈贊成,并呼吁各醫院提高認識水平、提升建設速度、加大投入力度,以更專業的老年醫學去應對來勢洶涌的“銀發浪潮”。
做好鋪路人,填補行業空白
在齊魯醫院心臟康復中心,體外反搏康復室內起伏的節奏相互交織著,充滿了規律的機械聲響。體外反搏是一種無創的心血管輔助循環技術,主要應用于缺血性心腦血管病,有增加心臟供血、促進側支循環建立等效用。體外反搏裝置是首個通過美國藥品食品監督管理局(FDA)認證的由中國自主研發的醫療器械,在美國和歐洲的指南上也推薦用于缺血性心腦血管病的治療。
在齊魯醫院,體外反搏已開展3年有余,并被沈琳團隊賦予新的生命力。
運動是心臟康復“五大處方”之一,但高齡老人活動受限,沈琳申請引進了4臺體外反搏裝置,和適合老年人的有氧訓練裝置,把體外反搏和有氧運動有機融合,制定出老年特色運動處方。
很多年輕患者也受益于這項技術。前段時間,一位15歲的泰安小伙子來就診,他因視網膜中央動脈栓塞而突發失明,他的父母打聽到沈琳在體外反搏應用于眼科方面有獨到見解后,帶兒子來就醫。這種病的治療黃金期是發病后6小時,就醫時已經錯過。但經過體外反搏治療,小伙子的視力和視野都得到不錯的恢復。
這稱得上奇跡!但在沈琳看來,視力恢復只是治標,先弄清一個年輕人為何會患上動脈栓塞,才有辦法治本。“許多栓塞都與先天性心臟病有關,加上疫情期間,孩子坐在電腦前時間長,活動量大大減少,更容易導致栓塞。 ”她根據經驗診斷。
活動量不足的推測從孩子父母口中被印證,先天性心臟病則在隨后的檢查中得到證實——他患有卵圓孔未閉。揪到病根,沈琳立刻安排了手術,挽救了這個孩子的未來。
2019年,沈琳牽頭撰寫的《老年人體外反搏臨床應用中國專家共識(2019)》在《中華老年醫學雜志》上發表,填補了國內外針對老年人的體外反搏共識的空白。這份《共識》最大的貢獻在于拓展了體外反搏的應用范圍,可用于糖尿病控制及糖尿病并發癥治療,還能治療神經系統的缺血性病變、突發性耳聾、缺血性眼科疾病乃至睡眠問題等。
沈琳是老年醫學和心臟康復道路上的前行者,也是鋪路人。她總是盡力將路鋪的更平坦,讓病人行經后可以走得更久些,讓后人的繼續探索可以更容易些。
作為省內多個老年醫學和心臟康復領域學會的主委和副主委,沈琳牽頭在多場國家級學術會議上舉辦專題論壇,主辦了一系列省級學術大會,積極推動全省心臟康復學科的快速健康發展。作為國家衛健委全國心血管疾病管理能力評估與提升工程(CDQI)心臟康復項目專家委員會委員和山東項目負責人,她積極參與“國家標準化心臟康復中心”認證工作,已經帶動省內20家醫院進行心臟康復中心建設。
家鄉的醫院也受益于沈琳團隊的工作成果。她和夏津縣人民醫院建立聯系,幫助后者建設心臟康復中心。她曾到德州市人民醫院調研,為其心臟康復中心的發展倍感欣慰。她說:“希望老家的醫院能在老年醫學與心臟康復領域繼續加大投入,重視人才培養,重視觀念培育,造福更多鄉親。 ”“目前我們在體外反搏技術方面拿到了兩個立項,分別為山東省重點研發項目立項和齊魯醫院新技術發展基金立項,我們期待更多人參與體外反搏應用研究。 ”沈琳說。
付出更多時間,只為真正幫助患者
沈琳最常出現在3個地方——門診室、病房和講臺。講臺,有的在山東大學醫學院的教室里,但更多的是在大小會議、講座以及患者教育活動現場。疫情期間,她的講臺還“搬”到了網上。“心臟康復治療首先是生活方式的改善,國內知名心血管病專家胡大一教授總結了心臟康復治療的五大處方,包括運動、營養、心理、戒煙和藥物,藥物只占五分之一。 ”沈琳如是說,“但許多患者和家屬意識不到這一點,認為只有吃藥才能治病,所以科學的宣傳教育很關鍵。 ”
沈琳口中的宣教不是干巴巴照本宣科,更沒有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她不會說“飲食要葷素合理搭配”,而是說“每吃4口菜再吃一口肉”;不會說“每天只能吃6克鹽,而是每天一啤酒瓶蓋的鹽抹平了”。更多時候,她會拉著患者的手,像“七大姑八大姨”一樣嘮嘮家常。
沈琳常常告誡年輕大夫,一定要肯花時間在患者身上,看病時問問他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為病情提供更準確的解法,“不能開藥了事,要真正地幫到患者,畢竟吃藥很簡單,但他們的人生還很長。 ”
堅守大醫情懷,路途雖遠必至
沈琳的辦公室在12樓,抬眼望去,泉城路和恒隆廣場的霓虹觸手可及。然而,這片繁華從未與她有過交集。自從當了醫生,沈琳甚至連家里的電視都沒打開過。有一次,她想看一檔醫學節目,擺弄半天屏幕還是黑的,只得求助女兒。
正讀高三的女兒感動于母親每天都陪她到很晚,自己都睡了,母親依然在臺燈下工作。但這位“醫二代”卻沒有考醫學院的想法,理由是“做醫生沒有自己的時間”。
沈琳的日程表填得密密麻麻,最常規的值門診、查房之外,搞學科建設及科研也是重頭戲,還要主持參與行業協會的各項活動及公益項目,為山東大學醫學院學生授課。此外,作為25年黨齡的老黨員,沈琳以始終對黨忠誠的政治品質和嚴謹細致的工作作風,圓滿完成包括黨的十九大和全國兩會在內的多項重大活動的醫療保障任務。
采訪時正是國慶假期前夕,沈琳已經為即將到來的假期安排好任務——和中華醫學會老年醫學分會心血管學組的同仁一起,制定《老年人慢性心力衰竭診治中國專家共識》。前人栽樹,后人乘涼,這項工作也是開創性的,所以每一個詞句都要斟酌。
沈琳本有機會選擇更安逸的生活。 20多年前工作的那家企業下屬醫院,患者少,工作量小,待遇也相當不錯,但她毅然選擇深造。
這或許源于自身不服輸的性格。今天的沈琳是全省老年醫學與心臟康復領域的扛鼎者,旁人很難想象,她的第一學歷是???。高三那年,因罹患病毒性心肌炎而休學一個半月,最終導致了高考滑鐵盧。在菏澤醫學專科學校讀書的3年,她踏實學習之余,心中的夢想火焰從未熄滅——這團火焰后來被她描述為“大醫情懷”。
剛讀研時,沈琳給導師——時任齊魯醫院副院長高海青寫了一封信,信中表達了自己的大醫情懷,并許下宏愿:有一天,會讓導師因自己而自豪。如今,導師拿著封面印著她照片的雜志,時不時向別人介紹“這是我的學生”——她完成了當年對導師的承諾。
近些年,胡大一教授一直關注并支持齊魯醫院在老年心臟康復領域做的工作,對沈琳團隊的貢獻贊嘆不已。就在本次采訪前兩周,胡大一教授到齊魯醫院心臟康復中心考察指導時欣然題詞——“獻身預防康復事業,功在當代利澤千秋”,鼓勵他們為我國老年心臟康復頂層設計和推進老年心康事業繼續貢獻力量。“前輩們的肯定是莫大的鼓舞。 ”沈琳面露興奮,“我會牢記胡大一教授和導師的囑托,初心不改、情懷不忘,更堅定地走在心臟康復和老年醫學交匯的這條路上。 ”
□本報記者張曉航本報通訊員鄧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