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釘板對假發進行反復梳理
對制作的半成品進行手工整理
陳桂英(左)對編織完成的假發進行檢驗
假發加工點吸引周邊的村民前來打工
對假發進行塑形處理
假發卷好后,放入機器烘干定型
陳桂英希望幫助更多村民過上好日子
走進臨邑縣興隆鎮王士會村陳桂英家,門口掛著的“山東省巾幗居家創業就業脫貧行動大姐工坊”和“德州市婦女居家靈活就業示范點”兩塊牌子十分醒目。屋內,十幾名工人手拿鉤針,動作嫻熟地編織假發。
正是這份假發加工事業,不僅讓陳桂英脫了貧,還帶動其他貧困村民共同致富。
今年35歲的陳桂英出生在一個貧困的農村家庭,在親友介紹下,嫁給了王士會村的喬明明。王士會村是省定貧困村,村里大部分貧困人口因病致貧,陳桂英家也因婆婆患病,成為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夫妻二人不想一直被政府救濟,決定靠自己打拼改善生活條件。鄉鎮扶貧干部把他們介紹到禹城一家假發加工廠打工,經過3個月努力,兩人月工資達到6000多元,不但成了廠里的加工能手,更是當了代理商,租用村里的閑置房屋,辦起假發加工點。
2017年3月,興隆鎮首個扶貧驛站在陳桂英的假發加工點設立,鄉鎮扶貧干部聯系了博納百川信息科技公司為陳桂英提供原材料和后期銷售,資金、銷路有了保障,加工點逐步規模化,陳桂英嘗到了產業致富的甜頭。
自己富了不算富。看著村里的留守婦女想外出打工,又面臨著離家難、就業難、知識水平較低等問題,陳桂英便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說服她們走出小家,實現自己的勞動價值。“我還是貧困戶的時候,一直接受鎮黨委、政府、婦聯的幫扶,現在有了自己的加工廠,我真心想幫助鄉親們脫貧致富。 ”陳桂英說。
村民趙秀英在陳桂英的鼓勵下,來到假發加工點打工。“兒子因事故造成腦部受傷,生活不能自理。我外出打工不現實,多虧陳桂英的假發加工點,在家門口就能賺錢養家。 ”趙秀英說,她每天收入30多元,還能照顧家庭。
如今,假發加工點已吸納本村和附近村近30名婦女來工作,其中有6名建檔立卡貧困戶,每人每年可收入2萬元左右。王士會村也在陳桂英等有致富能力的村民的帶領下,建設了高標準溫室大棚、光伏發電和特色果木種植等項目,年集體收入達10萬元以上,貧困戶全部實現脫貧。
□本報記者王志偉本報通訊員劉麗瑩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