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室中的董坤
個人簡介
董坤,1976年出生于武城縣甲馬營鎮西魏村,現任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離子液體研究部副研究員。參與的離子液體的結構、性質及應用基礎研究獲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科技進步一等獎,離子液體構效關系及化學工程基礎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主持多項國家級科研項目,發表SCI論文20余篇。
冬日的北京清朗、干燥。
于北京南站下車,乘坐地鐵一路向北橫穿北京,到達海淀區。這里重點高校、科研院所林立,文化資源居全國之首,還是全國最大的互聯網產業基地,高端人才云集。
在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記者見到了此次的采訪對象,離子液體研究部副研究員董坤。他身材高大,溫文儒雅不失熱情,言辭有趣又邏輯嚴謹。在冬日暖陽下,采訪就此展開。
機緣巧合踏上科研道路
1976年,董坤出生于武城縣甲馬營鎮西魏村,這座緊鄰京杭運河的小鄉鎮既保留著農耕的傳統,又有著些許工商業的發展。父親是個思想活泛的人,種地之余,還經營一些小生意補貼家用。在董坤兒時的記憶里,印象最深的就是父親的粉筆生意——家里的小院成了小作坊,親戚一起來幫忙生產。石膏中加入石灰石和清水,倒入模具中幾分鐘凝固成型,再脫模靜置一夜晾干即成。年幼的董坤經常在一旁觀察,眼中滿是驚奇,一看就是大半天,這也成了他對化學最初的印象。
從小學開始,董坤就是“別人家的孩子”,每個學期都會拿獎狀回家,“因為每到這時爸爸媽媽都會特別開心”。作為家中的長子,很早便懂事的他將父母的辛苦看在眼里,知道這就是報答他們最好的方式。雖然董坤的父母文化程度不高,但他們也如天下所有父母一樣,想將最好的都給予子女。在董坤讀初中二年級時,父親托人將他轉入鄉鎮中學讀書,那里有更好的師資力量和學習環境。開啟住校生活的董坤比過去更加努力,成績一直穩居年級前列,并順利考入武城二中。
作為理科生,一直以來化學都是他最擅長的科目。“化學是掌握世界運行規律的重要工具之一。它將物質世界豐富多彩的變化歸結到嚴謹有序的科學框架下,從混亂中尋找秩序,從變化中尋找規律。而且我特別喜歡做各種化學實驗。 ”就在大家都認為董坤將面臨選擇大學的“幸福煩惱”時,他卻在高考時遭遇滑鐵盧——成績不算糟糕,但與他之前的考試水平差距較大。
考慮再三,董坤放棄了復讀,背起行囊,乘坐綠皮火車一路北上,進入撫順石油學院(現遼寧石油化工大學)學習。第一次離家的董坤,將對家鄉的思念都寄托在一封封家書中,“一有時間就會寫信,有些寫給家里,有些寫給同學,平均每周都能寄出兩三封,感覺自己變成了‘話癆’。”董坤笑著說。
撫順石油學院是新中國第一所石油工業學校,董坤所學的化學工程專業是特色優勢學科,培養了不少石油化工方面的人才。對于未來,董坤有著自己的打算——大學畢業后可以通過分配進入濟南煉油廠、石家莊煉油廠等國有企業工作,待遇優厚、離家近,方便照顧父母,一舉多得。
然而事與愿違,董坤本科畢業那年取消了分配,山東企業到東北招聘的更是少之又少。董坤一時間變得十分迷茫。“你成績不錯,既然就業前景不明朗,不如考慮走科研這條道路。 ”聽從了一位專業老師的意見,董坤決定考研。要做就要做到最好,董坤將自己的目標定為國內石油石化領域的最高學府——中國石油大學。“考研真的是一段寶貴的經歷,從早晨6點開始學習,晚上12點之前從沒睡過覺,校園里的一切仿佛都與自己無關。腦子里只有一個信念,就是‘一定要考上’。”董坤回憶。
研究無止境 只有無盡探索
功夫不負有心人,2001年董坤如愿接到中國石油大學的錄取通知書。研究生時期的生活對董坤來說,是一個轉折。由于成績突出,他進入重質油國家重點實驗室,跟隨徐春明院士團隊,參與石油烷基化項目。
近年來,在我國環境治理力度加大、成品油質量加快升級的帶動下,碳四烷基化汽油因其辛烷值高、無硫、無烯、無芳等優點,成為生產滿足國VI標準商品汽油不可缺少的理想調合組分。徐春明院士團隊以離子液體碳四烷基化為切入點,探索形成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復合離子液體碳四烷基化工藝技術。該項工藝技術打破了國外公司清潔汽油生產的技術壟斷,攻克了困擾煉油行業幾十年的世界性難題,整體工藝技術處于國際領先水平,為我國清潔油品生產和行業科技進步作出貢獻。
也正是在這一段時間里,董坤開始真正接觸離子液體研究,對離子液體的結構、特性和應用有了更深的認識,并奠定了他今后科研道路的方向。同樣影響他的還有徐春明院士對于科研的執著精神,“勇于創新,能夠經常提出新思路、發現新問題,并不遺余力、全力以赴進行探索。 ”
離子液體對大多數人來說,是個十分陌生的名詞,簡單而言,就是全部由離子組成的結構獨特的液體,具有寬液程、極低揮發性、寬電化學窗口等獨特性質。實際應用時可通過改變陰、陽離子的不同組合,或者對陰陽離子進行結構改造,按需求進行設計合成。近年來作為綠色溶劑、新型介質、功能流體和軟材料,被廣泛應用于石油產品、潤滑材料、太陽能工業、電池材料等領域。
我國對離子液體的研究起步相對較晚,專門的科研人員數量相對缺乏。得益于研究生期間的經歷,畢業后,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向董坤伸出橄欖枝。
科研的世界于旁人有多枯燥,對科學家來說就有多迷人。進入中科院后,董坤一頭扎進實驗室,結合自己所學,把所有精力投入到科研之中。參與的離子液體的結構、性質及應用基礎研究獲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科技進步一等獎,離子液體構效關系及化學工程基礎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主持多項國家級科研項目,發表SCI論文20余篇。“科研沒有止境,只有無盡探索。 ”致力于不斷追求完美的董坤繼續用知識充盈自己的大腦,在工作期間攻讀了博士學位,師從著名離子液體專家張鎖江院士,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離子液體“Z鍵”作用,從科學的角度回答了長期以來離子液體是否是雙胞胎的爭論,闡明了離子液體的科學本質。由于成果顯著,他被單位推薦前往美國范德堡大學當為期一年的訪問學者。
教學是董坤的另一項主要職責,目前他擔任中國科學院大學未來技術學院“綠色技術”的授課教師。“一路走來,遇到的多位好老師給了我很多人生建議,讓我受用至今。我希望自己也能像他們一樣,為年輕人的成長成才護航。”董坤說,如今的學生都很有想法,他不喜歡教條式的教學。日常學習中,他喜歡與學生溝通,側重對他們自由發揮、獨立思考和交流能力的培養。
游子情深 難忘故鄉
如今,離子液體正急速滲透至汽車、航天航空、軍工等領域,前景廣闊。董坤也將一部分精力放到了尋找項目轉化上,常年奔波于山東、河南、廣東等地。“我們常說科研不僅要上書架,還要上貨架。要想加快離子液體材料的推廣應用,必定要促進科研院所和企業的合作。”他認為,對于新技術、新材料而言,只有產學研充分融合,才能推動市場快速前進。“首先,科研機構和團隊要主動出擊,了解當前企業和市場的需求,以及離子液體在實際推廣應用中存在的問題,才能有針對性地促進技術應用的落地。同時,企業也要積極與科研院所對接,將實際推廣難題及時反饋至研發端口。 ”
雖然離家多年,但是董坤與家鄉的聯系從沒有斷過。每年回老家一次,看望母親的同時,也會與老同學相聚。“德州的城市建設可以用日新月異來形容,每次回來都有新的感受。現在乘坐高鐵,一個多小時就到了,非常方便。 ”董坤說。
在第五屆“智匯德州”人才創新創業周上,董坤不但分享了自己多年的學術精華與科研成果,還作為召集人,幫德州聯系到更多項目。“德州有獨特的區位優勢,政府也十分重視人才,出臺了多項政策措施,誠意十足。但是與很多南方城市比起來,稍微有些保守。在‘智匯德州’活動上,我接觸了多家鄉企業,希望今后可以順利達成合作,用所學為家鄉發展作貢獻。”董坤說。
董坤對未來有明確的規劃。他認為,離子液體的應用潛能還未得到充分發掘,因此他會繼續積極推進學術研究往基礎領域深入,并努力促進科技成果快速轉化,為我國行業科技進步作出更大貢獻。
□本報記者馬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