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肛腸醫院院長郭延昭將獎牌和榮譽證書送到張立手中。 記者劉振興攝
張立 (左二)在德州市痔瘺醫院和同事討論業務 (資料圖)
12月3日,正值初冬時節,寒意漸濃,但位于德城區老干部宿舍樓的張立家卻是一派暖意融融。德州市肛腸醫院院長郭延昭將山東省中醫藥杰出貢獻獎的獎牌和榮譽證書送到了張立手中。
今年91歲高齡的張立,是我市肛腸醫學界的泰斗級人物,她的簡歷很長、標簽很多。此次榮獲山東省中醫藥杰出貢獻獎的全省共28人,我市僅她一人。
采訪當日,張立老人端坐在沙發上,一頭短發梳得一絲不茍,臉上掛著慈祥的微笑。一側的書桌上,擺放著她最近在研讀的幾本肛腸病學著作。
她說,44載從醫路,變的是青絲白發,不變的是初心使命;變的是職務職稱,不變的是大愛情懷。
出身寒門邁入醫學殿堂
1929年,張立出生在陵縣徽王莊鄉(現為陵城區徽王莊鎮)牛王堂村,自幼家境貧寒,家中兄妹眾多。她打小就特別懂事,不管是念書,還是幫父母干活,都非常努力,這也培養了她吃苦耐勞、嚴謹謙遜的好品格。
初中畢業后,一次機緣巧合,張立來到德州市立醫院,成為了一名外科護士。入職初始,年少的她暈針嚴重,為病人輸液時內心充滿恐懼,為克服心理障礙,她苦練扎針技術,先從豬皮上練起,然后再在自己的腳背上練習。經過反復練習,終于掌握了輸液這項基本功,并通過了臨床護理技能考核。
當時,剛剛在護士工作崗位嶄露頭角的張立,因外科痔瘺室急缺人手,她被緊急派去給痔瘺室老中醫韓玉俊當助手。
那個年代,條件極其艱苦,一間痔瘺室僅有3張病床,為節約醫用物資,每次手術用的紗布和棉球,都需要助手清洗多遍,然后再去消毒重復利用。身形瘦弱的張立從不怕苦,她反而很珍惜這次學習機會。在承擔治療輔助工作之余,她如饑似渴地學習著業務基礎知識和操作技能。閑暇時間里,不是手里抱著本厚厚的醫學書籍啃,就是主動找病人聊天,更全面地了解每位病人的情況。
膽大心細、勤勤懇懇的張立,很快得到了老師韓玉俊的認可。有件事令她至今印象深刻:有一次,在韓玉俊的指導下,她嘗試為一位肛周膿腫患者實施手術,當手指伸進患者肛門的瞬間,大膿包爆裂,膿血噴出,衣服上沾滿污血。“當時,我沒有絲毫猶豫,而是繼續投入工作。通過這件事,我意識到,行醫者,要時刻保持沉著冷靜,更要多一份責任感和使命感。 ”采訪時,張立回憶說。
精益求精凡事總要弄個明白
長期處于緊張繁忙的工作狀態下,張立卻毫不退縮,而且愈加努力,她投身于各項肛腸疾病的研究和治療。
努力的日子總是過得很快。幾年后,張立從助手變成一名醫生,又從一名醫生變成痔瘺室負責人。 1976年,為滿足更多患者的需求,她牽頭成立了痔瘺科,改變了原痔瘺室專業人員緊缺、技術落后的局面。
在過去,痔瘺科是外科里不受重視的“小”字輩,很多人認為在痔瘺科無法施展才能,而且活又臟又累。可張立不這么認為,作為科室主任的她,曾多次放棄調動的機會,日夜堅守在臨床救治一線。她對每一個病人都認真診治、細心觀察,從不放過蛛絲馬跡的病情變化。遇到危重病人或病情出現變化,她總是隨叫隨到。她說,“我只是做我該做的事。 ”
張立始終專注學術,對特殊病例有著天然的好奇心,遇到問題總要尋根問底,找不到答案決不罷休。用她的話說:“凡事不弄個明白,心里總覺得有個梗。 ”
通過長期的臨床實踐和苦心鉆研,張立在中醫辨證施治的基礎上,又吸收了西醫的消毒、麻醉、結扎、縫合等方法,總結出了一套中西醫結合的痔瘺治療方法,并發表了多篇學術論文。這一獨創的方法,縮短了肛腸疾病的恢復時間,避免了并發癥的發生。
堅守初心牽頭籌建肛腸專科醫院
憑借精湛的醫術和優質的口碑,張立被廣泛熟知,全國各地的患者慕名前來問診,許多久治不愈的患者在治愈后,聯名寄來感謝信,她也成為了紅遍大街小巷的“肛腸名醫”,其事跡曾被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等 10余家媒體爭相報道。
在張立家的客廳里,映入眼簾的除了一張張榮譽證書、一排排榮譽獎杯,還有一幅老照片格外引人注目,那是她“紅”極一時的最好見證:1978年4月2日,張立獲評全國科技先進工作者,受到了鄧小平、葉劍英、李先念等國家領導人的接見,并與全國的科技先進工作者們合影留念。
可張立的志向不在于“成名”。她發現,僅靠一個小小科室的發展,遠遠不能滿足廣大患者的需求,因此,迫在眉睫之事,就是繼續將德州的肛腸醫學事業做大做強。
1985年,張立開始牽頭籌建德州市痔瘺醫院,她的想法得到了黨委政府的支持,相關部門專門給她批了一塊建筑用地。后來,經多方協調,籌集到資金150余萬元,醫院正式開工建設,并于2年后投入使用,成為了魯北第一所痔瘺專科醫院,由張立擔任第一任院長。“整個建院過程雖然很累,但與醫院建成后的成就感相比,這點辛苦不算什么。 ”張立笑著說。
有了施展才能的廣闊平臺,張立更加忘我地投入工作,她克服了設備不足、人員緊缺等困難,使醫院的發展日新月異。期間,她實施了一系列舉措:擴大醫院服務領域,在保持原有痔瘺專科特色的基礎上,建成了外科、中醫科、婦科等綜合性科室,進一步修訂和完善各科室相關疾病的診療方案;舉賢任能,注重梯隊建設與人才培育,針對個人能力和專長,制定長期培養計劃和措施;積極引進新技術、新人才,聘請天津肛腸專家前來坐診和指導手術,使醫院的就診業務量逐年增長。
為了傳承發展,張立以身作則,言傳身教,不遺余力。“肛腸醫學事業必須后繼有人。 ”臨退休之際,她將自己畢生所學和研究成果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學生,她說:“我要把寶貴的經驗留下來,解除更多患者的痛苦。 ”
現如今,張立的學生遍布全國各地,人數可達百余人,幾乎都成了肛腸醫學領域的骨干專家。
傳承醫道無私無畏護人民健康
“病人把生命托付給我們,我們絕不能讓病人失望。 ”張立常說。
1992年,年過七旬的張立光榮退休。本可頤養天年的她,卻選擇留在德州市痔瘺醫院的專家門診繼續坐診。期間,若患者有需求,她仍然堅持親自執刀手術和換藥護理,還多次婉拒了外地醫院拋出的“橄欖枝”。
在德州市痔瘺醫院原副院長劉俊青的印象里,張立待人寬厚,但對工作極度較真。建院后,醫院引進的每一位人才,必須通過綜合考察才行,任誰打招呼都沒用;每次開會要用的文件,她都是親力親為。“退休后,老院長還會經常教年輕醫生為醫之道:醫者,不要光給人看病,更要多關心病人,只有詳細了解病人的情況后,才能有針對性地制定治療方案。 ’”劉俊青說。
時間追溯到2000年,張立因身體原因,不得不在家中休養,但她仍時時關注新聞資訊,始終牽掛肛腸醫學事業的發展。“人不能停止對人生價值的追求,即使是退休了,也應繼續發揮余熱。這是母親常對我們說的話。 ”采訪中,張立的兒子陸學新告訴記者。
今年1月7日,原德州市痔瘺醫院正式更名為德州市肛腸醫院,張立嚴謹的從醫理念、謙遜有禮的品格,以及艱苦奮斗、孜孜不倦的精神,正在激勵著新一代的醫生開啟肛腸醫學事業的殿堂之門,也指引著德州市肛腸醫院走得更遠。“在老院長的技術傳承和精神指引下,經過幾代人不懈奮斗,現在醫院發展成為了‘大專科、小綜合’的特色模式,與北京市肛腸醫院結成了緊密型醫聯體,和省內3家肛腸專科醫院成立了齊魯區域肛腸醫院聯盟,形成了分級診療、雙向轉診、上下聯動的醫療服務新格局。 ”德州市肛腸醫院院長郭延昭說。
目前,德州市肛腸醫院新院區正在規劃建設中。聽到醫院要建新院區的消息,張立頗為興奮,她掰著手指一字一句地告訴記者:“我希望,未來醫院的品牌建設要更精細化、規范化、智慧化,只有把德州市肛腸醫院辦成讓政府放心、社會認可、群眾滿意的醫院,才能站得穩,立得牢,也才能救治更多病人。 ”
□本報記者劉瀟 本報通訊員付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