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孫榮峰,1974年5月生,德城區人,現任山東省科學院能源研究所先進能效與能源政策研究室主任。先后參與或為主承擔國家科技支撐、863、科技攻關重大項目、國家發改委清潔發展機制贈款項目、世界銀行項目、山東省科技項目等20余項,承接政府委托新能源和節能領域規劃、企業委托節能技術開發項目30余項,獲得專利20余項。
“我只是一個平凡的科研人員,做的是普普通通的工作,作為老鄉我們聊聊天沒問題,但做專訪我很惶恐。”2月22日,記者在濟南見到孫榮峰,他的話語和之前微信溝通時一樣,誠懇而謙遜。
47歲的孫榮峰是山東省科學院能源研究所先進能效與能源政策研究室主任,專注能源領域研究已有24年。他性格沉穩內斂、踏實低調,熱愛學習、懂得堅持,不怕吃苦、也耐得住寂寞,在認準的科研道路上勉力前行并收獲累累碩果。
在孫榮峰身上,記者看到身為科研人員的精神與擔當。
“做科研要懂得堅持”
“堅持去做自己選擇的研究工作,干它個三五十年,即使你是一個庸才,也會變成專家。”這句話,語出新中國神經科學奠基人張香桐院士,樸素而勵志。
孫榮峰也信奉“堅持的力量”,參加工作以來,他一心撲在生物質能研究上,倏忽間已有20多年。
生物質能,即自然界中有生命的植物提供的能量,是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幾千年來,生物質能最典型的使用方式是“劈柴燒火”,但效率低、污染重,每年也有大量的生物質在田間地頭被焚燒掉,帶來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上世紀80年代末,山東省科學院能源研究所著眼于解決秸稈焚燒造成的環境污染和農村清潔能源供應問題,開始研究生物質氣化集中供氣技術,以期提升生物質能的使用效能、改善農民生活品質、減少環境污染,孫榮峰自1997年參加工作開始便參與其中。
“具體而言,我們將生物質氣化,變成一氧化碳、氫氣和低分子烴類等可燃氣體,再通過管道輸送給各家各戶,為農民提供清潔燃料的同時也避免了污染。”談起專業領域,孫榮峰變得健談,“在我國農村,秸稈等生物質非常豐富,可以說是取之不盡的能源寶庫。”
在這一領域,孫榮峰做了大量工作,比如作為主要完成人,承擔了“九五”科技攻關計劃專題“系列秸稈氣化機組研制”、“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重大項目“農林剩余物制備生物燃氣關鍵技術研究”等,拿下多項專利授權。2000年左右,他和同事研發的生物質氣化集中供氣設備應用于全國400多個村莊。
在孫榮峰看來,堅持不僅是深耕一個領域,也意味著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選擇堅守。
2004年開始,生物質直燃發電技術在我國迎來發展高峰期,大量項目上馬。這項技術很好理解,就是將生物質在鍋爐中直接燃燒,生產水蒸氣帶動蒸汽輪機及發電機發電,當時在歐美國家已經應用了20多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但孫榮峰和同事們認為,不能照搬這種模式,“歐美生物質直燃發電搞得好的一大前提是農業集約化程度高,有成規模的作物秸稈可以就近發電,但在中國,要進行大規模直燃發電,秸稈的收集、運輸和儲存的成本過高。”于是,他們仍然堅持投身于生物質綜合利用,即先轉化為氣體燃料,燃料能用來發電、供熱,也可以通過化工合成進一步獲得其他醇醚類液體燃料,儲存運輸都很方便;氣化過程產生的半焦還能加工成活性炭、木炭、有機肥料等產品。這種綜合利用的技術路線要比一把火把生物質焚燒掉轉變成電力更加合理。
在這一領域,孫榮峰取得了許多成果,作為主要完成人承擔了山東省科技攻關計劃重大專項“生物質氣化聯合發電技術與裝備研究”、“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生物燃氣熱電聯供技術集成研究與模式示范”等,作為第一完成人研發的“基于熱解氣化的生物質分質分級熱化學轉化技術”榮獲山東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生物質直燃發電項目的運營成本較高,隨著政府補貼力度的下降,該行業必將經歷洗牌。孫榮峰的路雖然走得坎坷,卻為生物質綜合利用的規模化應用提供了重要技術儲備,前景光明。
“奉獻社會不能怕吃苦”
考大學那年,當醫生的父親希望孫榮峰學醫,做教師的母親期待兒子未來走上講臺,他卻報考了山東工業大學,投身工科。他說:“當時的想法很簡單,覺得工科學好了,未來能當工程師,就能建設祖國,奉獻社會。”
“建設祖國,奉獻社會”,對那時年少的孫榮峰來說并不是空話。由于父親曾是軍醫,6歲之前,他都在部隊大院生活,耳濡目染之下培養了很強的集體榮譽感。
上小學起,孫榮峰一直擔任班干部。有一次課間活動,一名同學上課鈴響后沒回到教室,他就出去找,回來后被老師誤會為“共犯”,罰站一節課后才真相大白。他心里委屈,但不后悔,“既然是班干部,就該這么做。”
如今工作了,孫榮峰更是把集體利益放在首位,工作踏踏實實、榮譽不爭不搶。他說:“個人發展要和集體、社會發展合拍,這是一種很重要的品質,即便做不出什么大的成績,也會對社會有所貢獻。”
很多人想象中的科研,是每天埋頭實驗室,雖常常“點燈熬油”,但至少環境舒適、風雨不侵。事實上,孫榮峰的大量時間都是在偏遠艱苦的地方度過的。
幾年前一個冬天,在位于今屬濟南歷城區董家街道的生物質氣化中試基地,孫榮峰和同事們蓋起一間彩鋼板房,既當廠房、辦公室,又用作臥室。半個多月時間里,十幾個人分工協作,晝夜輪班,不間斷開展中試研究,累了就在行軍床上躺會兒,餓了就泡一包方便面。板房里煙氣嗆人,摧殘著喉嚨和眼睛,實在受不了,他們就裹上軍大衣到外面透氣。后來,各中試基地條件漸漸改善,但依然免不了櫛風沐雨。
“奉獻社會不能怕吃苦,況且比我們苦的職業還有太多太多。”對這些,孫榮峰早已習慣。
“終身學習是最好的習慣”
“專業知識學會了很多,但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培養了我終身學習的能力和習慣。”1997年夏天,剛從山東工業大學(今山東大學)化工設備與機械專業畢業的孫榮峰到山東省科學院能源研究所面試,面對時任所長王耀俊“大學四年學到什么”的提問,他如是回答。而后,面試順利通過。
“終身學習”本是大學老師周慎杰對學生的要求,被孫榮峰銘記于心,漸漸內化為習慣。
記者剛到孫榮峰辦公室時,他正在研究一份國外文獻。“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時代,一天不學習就可能錯過新事物、新思想,進而影響視野和前進方向。”他表示,“尤其對科研人員而言,終身學習是最好的習慣。”
2017年8月,山東省科學院與齊魯工業大學合并,孫榮峰從此多了一個教師的身份。講臺上的他結合多年實踐經驗,讓理論課程變得生動有趣。他鼓勵每一位學生培養主動學習、終身學習的習慣,多讀書、廣涉獵,不要求他們記住看過的細碎知識點,但要求他們用到知識點時知道如何快速準確查閱。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能源生產消費國,去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孫榮峰告訴記者,關于能源的研究還有太多值得探索,他愿意在這條路上一直走下去。
在濟南工作的20多年里,孫榮峰多次到德州出差,也去過不少家鄉企業調研、指導,但遺憾的是還沒有直接的科研合作。他表示,新能源與節能環保是德州重點培育的五大戰略新興產業之一,期待在這一領域能為家鄉做些事。
□本報記者張曉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