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晚報全媒體記者俞榮通訊員高偉偉攝影報道
■ 人物簡介
張勇
江蘇省沛縣人,1958年5月出生,1975年參加工作,1978年3月入伍,1982年2月入黨,歷任空降兵四十三師戰士、排長、偵察參謀、連長,德州軍分區第二干休所助理員(正營)。1985年曾參加對越自衛反擊戰,榮立戰時二等功一次、三等功兩次。2001年3月退休,2008年10月移交地方政府安置。
1985年3月,張勇參加了對越自衛反擊戰老山戰役,是令越軍聞風喪膽的“偵察大隊”中的一員,同年7月,他經歷了參戰以來最慘烈的一場戰斗——101戰斗。
此戰任務是到敵后抓俘虜,捕俘組13人星夜行動,潛伏在敵人的駐扎地,成功抓到戰俘后撤退過程中,張勇陷入敵人包圍圈。犧牲在眼前的戰友、一部沖鋒搶、幾枚手榴彈,還有一枚最后與敵人同歸于盡的“光榮彈”……這場戰斗,他九死一生。
令越軍聞風喪膽的“偵察大隊”每人懷揣“光榮彈”
張勇20歲入伍,最初是部隊工兵,沖在前、撤在后,掃雷、清路障、保障部隊行軍,由于南方多高大灌木、山地崎嶇,排雷這項工作基本全靠工兵的經驗,是一份十分重要且危險的工作。參戰一年,他開通道路10余公里,排雷100余枚。
最危險的挑戰,還是他成為偵察兵之后。當時,根據上級要求“把緊張空氣推向越方”,成立了“偵察大隊”,專門負責潛入敵區抓俘虜,極大威懾敵軍軍心。“偵察大隊”相當于“特種兵”的作戰隊,由各個兵種選拔優秀戰士組成,有人會武術、有人速度快、有人槍法準……
“偵察大隊”成立后,多次立下奇功,令敵軍聞風喪膽。“想想就知道偵察兵有多恐怖,能夠不被察覺潛入敵方根據地,抓到俘虜又撤回來,敵人能不怕嗎?走著路好好的,下一秒鐘就被放倒了。”張勇說道,成為偵察兵是他十分驕傲的事情。
同時,這份工作的特殊性也只有偵察兵自己知道,他們和步兵連隊守陣地不一樣,負傷可以撤回來,他們一執行任務就去敵后,受傷就意味著死亡,每個人胸前都揣著一枚小手雷,大家管它叫“光榮彈”,偵察兵只有戰死沒有戰俘。
潛伏有多近?一伸手就能摸到敵人的腳
作為偵察兵,張勇共35次執行偵查任務,其中101戰斗最為慘烈。
1985年7月,部隊經過一個多月的觀察,決定到敵后抓幾名俘虜,張勇等十三人前一天晚上動身,凌晨三點半在距越軍駐地200米的路邊潛伏完畢,潛伏地點設在兩個越軍駐地中間,為了減少暴露的可能,他們必須僵硬的保持同一種姿勢。
他們潛伏的地方距離敵人有多近?一伸手就能摸著敵人的腳,危險程度可想而知!
第二天10時許,兩名越軍端著槍向伏擊區走來,從穿戴一看就是正規軍,觀察組立即通知戰友:“兩只‘黃羊’來了。”
這兩名越軍做夢也想不到這里會有解放軍,大搖大擺地走進伏擊圈。捕俘手郭躍華縱身一躍:一拳將前面一人打倒,同時一腳踢倒后面的人。郭躍華學過武術,當了幾年偵察兵更是如虎添翼,動作利索,大伙一擁而上將這兩名越軍成功俘獲。
可是,就在準備返回時,俘虜的喊叫聲驚動了越軍,頓時,槍聲響成一片。
陷入包圍圈,“我應該回不去了!”
很快,越軍用機槍封住了偵察兵的退路,同時派出大約兩個排的兵力圍剿過來,為了押走俘虜,副連長余恒輝帶領五名戰士押著俘虜先走,張勇帶著六名戰士在后面掩護,吸引敵人火力。這樣邊打邊撤,剛退到一片竹林,就被越軍包圍了,造成兩名戰士負傷。情急之下,張勇命令其他戰士帶著傷員突圍,自己則留下來掩護。
傷員剛剛撤出,竹林里就打了起來,副連長又帶著三名戰士接應、掩護。“他們原本是能活著出來的,可他們用火力掩護隊友時,被越軍從后面打了黑槍。”張勇回憶起當時的戰斗情景,眼圈泛了紅,他曾親眼目睹戰友潘慶生在距離他僅有十幾米的地方倒地,他跑過去抱起潘慶生時,才發現戰友后背打了個拳頭大的洞。
“朝夕相處的戰友就犧牲在自己懷里,那心情無法形容,當時我只有一個念頭,要活著出去,把烈士帶回祖國,為戰友報仇!”張勇說,當時包圍圈里只剩下他一個人了,三十多個越軍把他壓在半徑只有四、五米的竹林里,可當時他卻一點也不害怕,甚至認為自己回不去了,打完最后一顆子彈,就用光榮彈和敵人同歸于盡!
張勇占據了竹林里的一個小坑,坑周圍都是竹子,地形很好,為了節省彈藥,敵人不露頭他不打,打就打個正著。就這樣,他守著烈士的遺體,在越軍三面包圍中戰斗了近一個小時。
幾次死里逃生每年清明節為戰友掃墓
終于,張勇堅持到接應部隊趕來,戰士們發現有戰友犧牲了,情緒十分激動,追著越軍后面猛打,一鼓作氣消滅了全部守敵。
這次戰斗,共犧牲了四名戰士,后來技偵人員從敵人電臺里證實,打死他們三十六人。第二天,此次戰役就受到了上級的通電表彰,張勇榮立戰時二等功。
“這次戰斗犧牲的郭躍華結婚剛三天、潘慶生是武城老鄉,其他幾位戰士也都是二三十歲的小伙子,就這樣永遠的倒下了。血染的戰場,不經歷的人很難體會。”張勇說道,他一直相信,從戰場上活著回來的人,不是多幸運,而是戰友犧牲換來的。
這段歷史,張勇現在很少對外再說起,悲痛的心情是最難承受的。每年清明節,他都會代表戰友們去為潘慶生掃墓。
其實,不止張勇,為戰友掃墓已經是戰友們共有的默契,大家在清明節這天,都會去到離自己較近的烈士墓前祭奠。
軍人本色化作優良家風“三代兵”傳承紅色基因
盛世華章、苦盡甘來,張勇不忘軍人本色。
“我家三代兵,外祖父是老八路,父母也是當兵出身,參加過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張勇說道,他出生在軍人家庭,從小耳濡目染,對黨忠誠、熱愛祖國,對自身要求極高,也形成了堅決服從命令、不給祖國添麻煩的性格。這種樂于助人、無私奉獻的性格等滿滿的正能量都傳遞給了孩子們
建黨百年之際,張勇也到了耳順之年,經常組織全家人一起經常翻閱紅色書籍、觀看黨史故事,用最簡單、純粹的方式,傳承紅色基因與優良家風,激勵孩子們在各行各業為祖國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