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樹峰部分著作
個人簡介
韓樹峰,1966年生,慶云縣崔口鎮齊周務西北村人,1996年畢業于北京大學歷史系,獲歷史學中國古代史專業博士學位,現任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秦漢魏晉南北朝史的教學與研究。出版有《南北朝時期淮漢迤北的邊境豪族》《漢魏法律與社會》《秦漢法律文化研究》等學術著作,在《歷史研究》《中國史研究》《文史》《國學研究》等核心期刊發表論文30余篇。
這個房間大約十幾平方米,放著一套簡單的桌椅,一張單人床,桌椅被6個大書架包圍,書本碼得密密麻麻不留空隙。韓樹峰坐在桌前,思緒穿越到很久很久之前。
韓樹峰是慶云人,在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擔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從1984年考上山東師范大學歷史系開始,他的學習和工作從未離開歷史,近40年的朝夕相伴,讓他對歷史的理解深刻又獨特。伴著書香墨韻,他與記者分享了自己的見解。
忘卻歷史是一種失憶
“研究歷史有什么用?”在很多場合,常常有人把這句話拋給韓樹峰。這并非針對個人,“史學何為”之問長期存在,不少學者將歷史學稱作“無用之用”,而法國歷史學家馬克·布洛赫特意寫了一本《為歷史學辯護》來闡釋歷史學的意義。
韓樹峰告訴記者,“學以致用”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顯著特點,輝煌的“四大發明”無一不是從實用的角度出發,追求實用會在短期內獲得成果,但一味追求實用,長期來看會制約思考與創新,“很簡單的一個例子,數學以及很多自然科學,研究之初甚至已經得到的成果,在很長時間里都是無法轉化成生產力的,但正是一個個‘沒用’的成果,筑牢了人類發展的根基。”
每每給大一新生授課,韓樹峰都會在第一節就強調:“如果抱著很強的功利心,過于注重現實利益,想著學了就能立馬創造價值,就不要學歷史。”
洞察人群進化的內在奧秘,感受過往的苦難和歡歌,審視千百年的坎坷與輝煌,從一片甲骨可以發現一個古國的存在,由一塊碑文可以澄清一場戰爭的真相——有學者這樣形容歷史學的作用。在韓樹峰看來,歷史相當于人的記憶,忘卻歷史是一種群體失憶,“一個人失憶了,這些年學到的知識、積累的經驗會歸零,要想生活下去,得付出更多努力重新建立一套新的系統;假如人類把歷史忘卻了,就無法從歷史中得到經驗、教訓,發展過程中會走很多彎路。”
做研究須深入“背街小巷”
采訪當天,韓樹峰正在翻看一本厚重的大書,名曰《里耶秦簡》,對開銅版紙上,是出土于湖南省龍山縣里耶鎮的竹簡的照片。“研究歷史沒有捷徑可走,需要扎扎實實地鉆研、一點一滴地積累。”說到這兒,他用了個形象的比喻——搞學術不能“逛大街”,要深入“背街小巷”,才能發現別人看不到的東西。
不少人覺得,學歷史最重要的是記憶,但韓樹峰表示,中學時學歷史,會有很多知識點要記,但到了大學,學的不是知識點,因為這在百度上就能查到,歷史考驗的是綜合素質和思維能力,要有一定的文學、哲學、社會學和心理學知識積累,要有豐富想象力和強烈情感,方能從復雜又零散的歷史事實中發現聯系與規律。
“中國有一個常見現象,不少人喜歡關心或打聽別人隱私,比如過年回老家,親戚朋友都喜歡打探一年賺多少錢。你覺得是什么原因?”采訪中,韓樹峰提出一個有趣的問題。然后他給出了解答:“這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當時商鞅變法,秦國實行連坐制,秦統一中國,這一制度全面推行開來,并在歷史上得以延續。如是制度下,別人家的事兒很可能影響自我安危,關心別人家的事兒也就成了習慣,慢慢演變成一種普遍的群體特征。”
“通過類似日常現象,我們可以總結出一個規律——人在創造制度的同時,制度也在塑造人。”他對記者說,“這不屬于歷史知識,課本上是沒有的,是對歷史現象進行思考的結果。歷史學研究最重要的,不是記憶,而是思考。”
搞學術不能一味追求“收成”
1984年,慶云縣17名高中生考上本科院校——這是1965年建縣以來最好的高考成績。韓樹峰便是17人之一,他以全縣文科第一的成績進入山東師范大學歷史系。
憶及少年時代,韓樹峰感激父母創設的家庭環境:“他們對我的要求就8個字——誠實善良、自食其力,對于生活中的種種問題,會給出建議,但不干涉我的決定,我犯錯時,他們也會直截了當指出。”
后來做了老師,韓樹峰將父母的理念用在學生身上。在學生眼中,韓老師既寬松、又嚴格。寬松的是,他從不為學生框定具體研究領域,不干涉他們的研究過程,更不會讓學生幫自己干工作;嚴格的是,審核論文標準近乎苛刻,有一丁點不嚴謹的地方都會被挑出來。他用略帶玩笑的口氣說:“不讓學生給我幫忙,是有私心的。這樣他們論文有問題,我斃掉時,可以問心無愧,他們也找不出借口。”
韓樹峰自稱是“一位愚笨的讀書人”,記者當天見到的,只是他藏書的一小部分。他長年累月地閱讀、積累,沒有教學任務時甚至過著黑白顛倒的生活,將自己的思索一字一字敲下,平均一年大約發表3萬來字的文章。
3萬字,算不得“高產”,韓樹峰說,搞學術不是種莊稼,“收成”越多越好,對于歷史這個需要深厚積累的學科而言更是如此,研究時不能輕易肯定一個結論,也不要輕易否定一個結論,要經常給自己出難題、找反證,戒除浮躁、千錘百煉才能得真知、出精品。
學“無用之用”,做有用之人。韓樹峰就這樣日復一日堅守歷史研究領域,用自己的方式為社會創造價值。
□本報記者張曉航本報通訊員王凡存馬俊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