苛求細節 工于“心”技——記北京安貞醫院冠心病中心一區主任宋現濤
宋現濤手術演示如何導引導絲塑形
□本報記者王志冕本報通訊員吳華個人簡介:
宋現濤,山東武城人,醫學博士,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冠心病中心一區行政主任,心血管智慧診療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兼)。
先后主持完成12項國家級、省部級、局級、行業研究基金項目;先后入選北京市科技新星項目、北京市優秀人才計劃等,2016年獲“第二屆首都十大杰出青年醫生”榮譽稱號;以主要完成人身份獲教育部一等獎1次;以第一作者及責任作者發表學術論文130余篇,其中SCI論著40余篇;參編專業學術著作12部;專利2項。
上月18日中午,我們在北京安貞醫院門診樓見到了冠心病中心一區主任宋現濤,他身材中等偏瘦、文質彬彬,透著堅定和干練。“時候不早了,你們等我一下,咱們中午一起吃個飯聊一聊,我下午還有手術和院內會議。”話音剛落,他便急匆匆趕回辦公室。
宋現濤1973年生于武城,1999年成為一名醫生。從住院醫師到主治醫師再到主任醫師,他一直奮戰在心內科臨床一線,尤其擅長復雜和臨床高危的冠心病患者介入診斷與治療,是譽滿杏林的中青年專家翹楚,更是備受患者尊敬與信任的好大夫。
無心插柳,意外收到醫學院通知書
“我從來沒想過會當醫生。”采訪剛開始,宋現濤的話便出乎記者意料:一名深耕心血管領域20多年的專家,他的初心竟與“醫學”無關。
“我5歲就上了一年級。”宋現濤回憶,那時的他和小伙伴下河摸魚、上樹摘棗、支網逮鳥……輕松快樂充滿了整個童年。“五年級該畢業了,父親覺得去鎮上讀初中我年齡太小,就說‘在家再玩一年吧。’就這樣,我讀了兩個五年級。”宋現濤說。
11歲時宋現濤步入初中,受父親工作變動影響,他先后在武城一中、李家戶中學和武城二中初中部就讀,因學校學習進度不同,他又讀了兩個初二。兩次復讀后,終于能跟同齡的小伙伴一起上學了。
18歲那年,高考如約而至,直到填報志愿時,他也未曾想過學醫。“我報的志愿全是理工科,沒有一個跟醫學相關。”宋現濤說,那時候要先報志愿,而且大多數人會選擇“服從調劑”。最終,一門心思想往理工方向發展的他,意外收到了濱州醫學院的錄取通知書。
“一點思想準備都沒有,我糾結了好久,不想去學醫,我們幾個關系不錯的同學商量好了一起復讀。”時至今日,談起那段往事,宋現濤還會不自覺激動起來,可在父親的苦心勸說下他改變了主意。
天天與醫學書籍相伴,并未改變他不想學醫的初衷。大學時候他也沒有全心投入,成績一般,擔心工作不好找,于是決定考研。
熱愛閱讀、善于思考,獨辟蹊徑成為考研“黑馬”
采訪中,宋現濤多次提到父母的言傳身教讓他獲益良多。
“因為父親是語文老師,所以我很早就開始看書,上小學前就看了許多。我看的第一本小人書是《許鳳》,主人公是一位抗日女英雄。父親在油燈下,拿著鋼筆把每個人物的名字在小畫冊上給我標好,一邊寫、一邊講給我聽。”宋現濤說。
“父親經常從圖書館借書給我看,大我9歲的姐姐也會給我買書。小學時,我看完了《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楊家將》等小說。”宋現濤說,由于年紀小、識字不全,書中很多不認識的生字只能根據故事情節“沖”,但酷愛讀書的習慣也在潛移默化中養成。
決定考研后,宋現濤一邊認真備考,一邊在學校圖書館大量閱讀報紙雜志,還在父親的指導下訂了兩份醫學專業雜志,分析臨床醫學專業的現狀與進展。在老師的指導下,分析各高校、各專業的招生方向及考試重點。身邊的同學都覺得他瘋了,考研壓力那么大、學業那么緊張,他還有心思看雜志。殊不知,正是這些雜志影響了他的整個職業生涯。
“當時,濱醫學生考研的方向主要是北醫(北京大學醫學部)、上醫(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和同濟(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在報紙上看到協和(中國協和醫科大學,今為北京協和醫學院)的招生簡章。結合考試項目內容大綱,分析自己的優劣勢,覺得協和更適合我的發展方向。”宋現濤說,1996年,獲得臨床醫學學士學位的他被協和醫科大學錄取,成為一名內科學心血管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因為平時學習成績與最終錄取學校的差異較大,他還被同學笑稱為當年的一匹“黑馬”。
從排斥到癡迷,一念之轉激活內動力成為行業翹楚
1999年,獲得醫學碩士學位的宋現濤進入安貞醫院心內科工作,可即便如此,他的內心依然對醫學有所排斥。
轉變發生在2002年。那一年,宋現濤師從呂樹錚教授,學習冠心病的介入診療技術。
呂樹錚從事心內科臨床與科研工作多年,是國內最早開展冠心病介入治療的先驅者之一。在他的言傳身教下,宋現濤竟逐漸喜歡上了介入手術,并達到了癡迷的程度。
“上午做經皮冠動脈支架手術時,呂教授手把手教我指引導管怎么深插,才能提供額外的主動支撐力,以利于支架的順利輸送。晚上回到家躺在床上,腦海中回放手術的每一個細節。想著深插技術的操作,思考如何安全地把指引導管撤回來,以避免心肌缺血、醫源性夾層以及指引導管整個甩出冠脈。”
憑借對操作技術的熱愛與癡迷,宋現濤很快脫穎而出。2005年,他開始獨立完成復雜高危冠心病患者(左主干病變、慢性完全閉塞病變、橋血管病變等)的介入手術。當年第一次在全國學術會議上發言,并得到國內著名專家的好評;2008年加入CTO俱樂部(由葛均波院士組織,以挑戰慢性完全閉塞病變為主要內容),成為最年輕的會員之一;2009年,獲評首都醫科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副教授。
在“好大夫在線”等網站上搜索“宋現濤”,可以看到很多患者發來的感謝信,其中“耐心細致”“為患者著想”等詞匯出鏡率頗高。宋現濤常說,面對疾病時,醫生和病人應該是站在一起的、是同一個戰壕的戰友。2016年獲評首都十大杰出青年醫生時,宋現濤向媒體這樣闡釋對“杰出醫生”的理解:醫者,父母心!對待每一位患者,都要有看護自己兒女一樣的情懷。他進一步解釋說,“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醫生不僅僅要為患者治病,更要為他們的長期疾病與生活做好指導與規劃。”
在他心里,有一個醫患共同面對疾病不確定性的典型案例:幾年前,一位80多歲的老教授因罹患冠心病來到宋現濤的診室,并進行了心臟支架手術。手術很成功,但老先生卻在術后出現罕見并發癥——支架金屬過敏導致的皮膚瘙癢。在為老人尋找解決辦法的過程中,宋現濤了解到,家住東高地的老人為了掛他下午出診的專家號,常常凌晨三四點便趕來醫院排隊。體諒到老人的不易,宋現濤便將自己的微信留給老人,方便溝通,免去老人的奔波之苦。經過一年多的治療,老人皮膚瘙癢癥狀終于消退。
手術、專家門診、帶領并指導團隊的20名醫生完成常規的臨床工作、完成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育教學……即使臨床和教學任務繁重,宋現濤從未在科研工作上有一絲懈怠。自參加工作以來,他先后主持完成了12項研究基金項目,并以第一作者及責任作者發表學術論文130余篇,其中SCI論著40余篇。
“臨床與科研是相輔相成的,每次臨床上的顯著進步,都是基于科研上的重大突破。”宋現濤說,安貞醫院面對的是來自全國各地的心臟病患者,其中不乏復雜且罕見的病例,他們將生的希望寄托在醫生身上,“病患的信任與期許,就是我們醫生不斷前進的動力源泉。”
關注治未病,探索醫療數據信息化
在宋現濤的網頁介紹里,有許多他撰寫的有關心臟疾病的科普文章,還能經常看到他在病患的提問帖下留言。他還經常到中央電視臺、北京電視臺錄制與心臟疾病有關的科普節目,并借助各類自媒體、公共媒體傳播心臟病的防治知識。對于這項工作的執著,來自他思維方式的轉變。
“年輕時看局部多一點,覺得準確診斷疾病、做好一個手術很有成就感。隨著年齡增長、閱歷增多,對疾病和病人的認識也不一樣了,現在更關注疾病的預防。”宋現濤說,全國有3億多心血管疾病患者,冠心病也呈現出高發病率和年輕化的特點。作為一名專業醫生,他漸漸明白,醫生診治病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幫助醫生團隊建立預防勝于治療的理念、幫助病人建立自我管理的意識,對疾病控制才更加有效。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逐漸習慣了大魚大肉。這種生活習慣會導致血脂升高,引起肥胖和糖尿病的發生,這些因素都會加快動脈粥樣硬化,引發心血管疾病。”宋現濤表示,預防心血管疾病,應盡量以清淡飲食為主。在所有膳食因素中,與心血管代謝性疾病死亡數量有關的歸因比例中,影響最大的是高鈉攝入。因此,要控制鹽、脂肪的攝入。在45歲以下人群中出現的冠心病患者,多是平常應酬多,抽煙、喝酒、熬夜、壓力大和不運動的男性,需要特別引起重視。
去年10月15日,宋現濤團隊遠程實時指導了武城縣人民醫院的冠狀動脈造影手術。這是武城依托縣域“醫共體”,通過信息化手段打通醫療數據壁壘的有益探索。對此做法,宋現濤給予了高度評價。“這個事非常好,讓患者足不出戶享受到優質醫療資源,同時也為疑難危重病患贏得寶貴的治療時間。”
多年來,德州老鄉找宋現濤看病的不在少數,每次他都會熱情接待、問診。“故鄉,永遠是一個讓你魂牽夢縈的地方。”宋現濤說,他一直有個想法,依托北京安貞醫院的國家心血管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構建一個省、市、縣三級協作的機制,讓更多患者足不出戶享受到優質醫療資源,“我在努力推動這個事情,也算是為家鄉貢獻綿薄之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