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陽余暉下的運河德州段美景。記者 王志偉攝
□本報特約撰稿人梁國楹
閱讀提示
●運河在德州區域中心城市變遷和
城市興旺發達過程中起到了決定性作用,明清大運河的暢通成就了德州城市的繁榮
●漕運、倉儲、軍事、交通、商貿、文化乃至古城、牌坊、園林、寺觀、樓閣、書院、市井、飲食、康乾南巡以及近代工業、王族守陵等在整個大運河流域獨樹一幟
●運河德州段原真性、原生態的河道風貌特點,特別是南運河九曲十八彎的“龍行”走勢在大運河全線最為亮眼
●黃河是母乳,吸吮著黃河的甘甜乳汁,德州一步步成長起來;運河是血脈,流動著運河的清新血液,德州一代代壯大起來
市第十六次黨代會不僅提出了“提升中心城區功能品質”“舉全市之力建設天衢新區”“七城同創”等鼓舞人心的經濟社會發展目標,而且提出了“以大運河保護傳承利用為牽引,提高文化影響力感召力凝聚力”的文化建設方略。可以預見,未來五年,大運河德州段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和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德州段建設必將乘勢而上,“大德之州好運之河”德州城市新名片也必將被擦得更亮。
德州是一座大運河“流淌”出來的城市
城市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產物,是人類走向成熟與文明的重要標志。德州地處齊魯之邦,毗鄰燕趙大地,因黃河而生而名,因運河而興而盛。雄渾壯闊的黃河文化、鐘靈毓秀的運河文化、淳樸敦厚的齊魯文化和慷慨仗義的燕趙文化在此交融積淀,賦予了厚德、包容、創新、圖強的城市精神,也成就了“大德之州好運之河”的城市品牌。秦漢以來,德州區域中心城市大致經歷了三次變遷:兩漢時期以平原郡(今平原縣)為中心,隋唐時期以德州(今陵城區)為中心,明清時期以德州(今德城區)為中心。今德城區之所以最終發展為德州區域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既仰仗三千年黃河文化的滋潤,更得益于一千四百年運河文化的浸染。運河在德州區域中心城市變遷和城市興旺發達過程中起到了決定性作用。明清大運河的暢通成就了德州城市的繁榮,在長達五個世紀的歲月里,德州經濟持續發展,工商繁榮、客商云集、交易繁盛、倉儲興隆,是全國三十三大工商城市之一。
德州運河文化的四大特點
山東省唯一一段千年運河。德州運河文化在運河山東段起步最早、歷時最長,文化積淀也最為深厚。京杭大運河流經今山東德州、聊城、泰安、濟寧、棗莊5市,其中運河德州段肇始于隋朝大業四年(公元608年)永濟渠,前后歷經1400余年。運河山東段的聊城、泰安、濟寧則都是元朝將運河“截彎取直”后才開啟運河文化的,比德州晚了近700年。運河棗莊段則是明朝萬歷年間為了擺脫黃河水患對運道的淤塞和侵襲而開鑿的(泇河),只有400年的歷史。
原真性與原生態古貌風光。運河德州段原真性、原生態的河道風貌特點,特別是南運河九曲十八彎的“龍行”走勢在大運河全線最為亮眼。南運河德州段,從四女寺到第三店,全長45公里。為了減緩河水流速,有意開挖成彎曲狀,九曲十八彎的“S”形河堤和“龍形”走勢至今保留完整,河堤壯闊,蜿蜒曲折,植被茂盛,榆槐蔥郁,綠草萋萋,景色古樸清雅。
運河型城市文化要素疊加。漕運、倉儲、軍事、交通、商貿、文化乃至古城、牌坊、園林、寺觀、樓閣、書院、市井、飲食、康乾南巡以及近代工業、王族守陵等在整個大運河流域獨樹一幟。德州是京杭大運河四大漕倉(淮、徐、臨、德)之一,每年通過德州水次倉轉運的漕糧有400萬石;德州衛和德州左衛共計12個千戶所,士兵13440人,是華北名副其實的軍事重鎮;德州“控燕云而引徐兗,襟趙魏而帶溟岳”,被譽為“九達天衢神京門戶”,不僅有大運河水上通道,還有當時最高等的陸路通道——官道(御道);德州是明清三十三大工商城市之一,書院林立,學風濃郁,名士輩出,胡樸安《中華全國風物志》稱贊德州“人文飆起,名卿蟬聯,實甲山左”;康熙乾隆南巡分別5次、20次駐蹕德州;蘇祿東王訪華、病故以及安溫家族落籍德州,是有史記載傳承至今的全國唯一一支古代海外君主留華后裔。
四女寺水利樞紐與德州城區“三河分流”。由四女寺水利樞紐而形成的德州城區“三河分流”的“州”字形格局在運河沿線城市中是唯一的。四女寺水利樞紐以下,衛運河之水一河三分,以南運河、岔河、減河“三河分流”之勢穿德州而過,同時與南運河、岔河、減河走向基本一致,縱貫德州南北的京滬鐵路、京臺高速、京滬高鐵一起將德州城區在總體框架上勾勒出了一個大大的“州”字。
德州運河文化核心資源
德州運河文化資源包括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兩個層面。物質文化主要指與運河相關的歷史文物、歷史建筑、歷史遺跡等,包括碼頭、船閘、堤壩、橋梁、官倉、會館、驛站、碑刻以及依托運河發展起來的城鎮、村落、市場、街巷、店鋪、廟宇、陵園、墓葬、窯址等;非物質文化主要指與運河緊密聯系的各種思想觀念、行為方式和習慣性定式,如河道管理制度、漕運制度、民俗民風、飲食、服飾、工藝、文學、藝術、宗教等。
具體而言,水工設施方面,主要有南運河德州段河道及其植被、四女寺水利樞紐工程、岔河、減河、哨馬營減河、哨馬營滾水壩、月河、運河碼頭(御碼頭)等。古市鎮方面,主要有德州“靴子城”、四女寺古鎮、武城老城鎮、武城甲馬營、夏津渡口驛等。古建筑方面,主要有董子讀書臺、柳湖書院、九達天衢牌坊、乾隆行宮、振河閣、雁塔、數帆亭(鬲津草堂)、德州水館驛、德州旱館驛、山西會館、寒綠堂、“十二連城”遺址、北廠漕倉遺址、老虎倉遺址、澄碧園、濯錦園、見可園、尊水園、羅樸園、瓜隱園、北廠街、橋口街、馬市街、柴市街、太平街、米市街、竹竿巷、豆腐巷、小鍋市、喧嘩角、德州文廟、廻龍廟、永慶寺、慈氏寺、高貞觀、城隍廟、玉皇閣、天妃廟、關帝廟、藥王廟、孫公廟、四女寺、蘇祿王墓、九龍灣公園、運河公園、德州瓷窯遺址等。飲食方面,主要有德州扒雞、又一村包子、夏津布袋雞、保店驢肉、長官包子、大柳面、羅酒、樂陵小棗、德州西瓜等。手工技法方面,主要有德州黑陶、夏津剪紙等。文學藝術方面,主要有德州田氏家族、德州盧氏家族、四女寺傳說、運河船工號子、德州跑驢、德州高蹺、夏津秧歌、梨花大鼓、寧津雜技等。
大運河文化帶德州段建設概念性思路
2006年大運河整體“申遺”工作啟動,2014年大運河整體“申遺”成功。就國家層面和運河全流域而言,后“申遺”時代,運河文化的主題已經轉變為“保護開發”“協同發展”和“大運河文化帶”(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2017年以來,按照習近平總書記“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的總體要求,中辦、國辦分別下發了《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大運河全線尤其是江浙和京津冀運河文化開發利用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
南運河德城區段“五大片區”建設思路
“五大片區”自北而南依次是:“哨馬營”生態濕地景區、“十二連城”官倉文化區、“九達天衢”商貿文化區、“乾隆行宮”園林文化區、“四女寺”水工文化區。
“哨馬營”生態濕地景區。哨馬營(閘子村)以北經胡官營、豐樂屯到第三店,地勢低洼,適宜打造生態濕地景區。在確保現有濕地生態系統不受破壞的前提下,增加蘆葦、荷花等水生植被面積,種植桃花園、梨花園、牡丹園、海棠園、石榴園等季節性賞花園以及油菜花田、葵花田等適宜德州水土的樹種和作物,實現水域、植物、花鳥等濕地生態系統的良性依存,形成以生態觀光旅游為核心的旅游產品。
“十二連城”官倉文化區。今北廠村附近的德州水次倉(廣積倉),明代有糧倉80座800間,并筑有“十二連城”予以保護。作為大運河和德州運河文化重要的歷史見證,北廠漕倉遺址為研究運河交通航運史、戰爭史和德州城市發展史提供了重要依據。可適時開展搶救性田野考古,進一步發掘靖難之役的有關實物資料,建立“倉儲博物館”,為展示德州獨特的運河漕運倉儲文化和開展文化旅游奠定基礎。
“九達天衢”商貿文化區。九達天衢牌坊建于明嘉靖年間,是一座橫跨南北驛道、坐北向南的騎街牌坊,坐落在舊德州城聚秀門外的古驛道上(今米市街),是往昔德州的標志。可在北起天衢西路南至東風西路范圍內,在部分提升或復建蘇祿王墓景區、御碼頭、藥王廟等具有標志性德州運河文化古建筑的基礎上,重點建設具有明清建筑風格的商貿街區,開辟古玩字畫、地方名吃、土特產品等商業一條街,以改善德州西部城區城市形象。
“乾隆行宮”園林文化區。明清時期,德州是名副其實的園林城市,不僅建有氣勢恢宏的乾隆行宮,而且有澄碧園、濯錦園、見可園、尊水園、羅樸園等一大批城市公私園林,同時還有振河閣、雁塔、數帆亭、廻龍廟等文化景點和文化資源。挖掘并部分復建一些文化資源,對于提升德州城市形象、創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都大有裨益。
“四女寺”水工文化區。四女寺水利樞紐工程是德州城市水脈的“龍頭”。四女寺水利樞紐以下,衛運河之水一河三分,穿德州主城區而過,形成南運河、岔河、減河“三河分流”和三條綠帶,加上貫德州南北的京滬鐵路、京臺高速、京滬高鐵,使德州城區總體框架呈現出“州”字形基本格局,這是京杭大運河沿線城市中唯一的。因此,一定要把岔河、減河一并納入大運河德州段保護利用總體框架。
南運河德城區段“五大片區”建設的核心要義是:(1)在山東“魯風運河”總體風貌前提下,著力強化德州“齊風趙韻”地域特色和“三河分流”的運河特色;(2)以南運河沿線文物保護為前提,以河道河堤原生態古貌提升為亮點,廣種刺槐、榆樹、柳樹、狗尾草等適合德州水土的植被,形成槐蔭蔽日、楊柳婆娑、綠草萋萋的獨有景色;(3)改造堤頂路,建設健康步道、自行車賽道和停車場,打造南運河親水性生態綠道和景觀長廊;(4)從北向南通過修復、復建等方式,展示閘子滾水壩、十二連城、北廠漕倉、鹽糧碼頭、乾隆行宮、窯上窯址、德州扒雞、運河號子、田氏家族、盧氏家族等遺址遺存,形成41公里文旅融合全域旅游勝地;(5)適當融入水旱館驛、振河閣、數帆亭、天妃廟、澄碧園、濯錦園、見可園、尊水園、羅樸園、船工號子等明清格調文化元素;(6)改造提升九達天衢牌坊、蘇祿王景區、北營村落、運河古街、運河古玩城等現有資源;(7)充實山東東盟融合發展示范園區、游船碼頭、垂釣休閑區、夜景燈光帶、名人雕塑園、美食街區、復古式高檔酒店、運河村落民宿、田園綜合體等文旅產業要素業態;(8)進一步提升岔河風景區和減河生態濕地景區,完善岔河、減河兩岸高標準快速路建設,打通德州西南進出通道,為德州經濟社會發展創造更加良好的環境。
衛運河武城夏津段“一帶四核”建設思路
以遺產保護為基礎,以打造文化運河、生態運河、休閑運河、經濟運河為著力點,通過遺產挖掘、遺跡修復、文化展示、生態建設等手段,真正讓運河動起來、活起來、靚起來、美起來。“一帶”是魯風運河堤頂旅游公路及沿線生態治理,“四核”是武城縣四女寺運河創意休閑港、貝州運河民俗小鎮、夏津縣渡口驛碼頭游覽區、黃河故道森林公園景觀提升。具體包括武城縣四女寺孝德古鎮、體育旅游綜合體、印象戰國城、中華狀元城、貝州酒文化城、農家田園綜合體等,夏津縣渡口驛古渡碼頭、明清運河風情街、馬堤吹腔劇場、文廟大成殿、陳公堤、田園綜合體、古桑樹群保護與黃河故道森林公園景觀提升等。
黃河是母乳,吸吮著黃河的甘甜乳汁,德州一步步成長起來;運河是血脈,流動著運河的清新血液,德州一代代壯大起來。大運河是德州最值得珍視的文化資源。德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大運河國家公園德州段建設,德州大運河保護利用總指揮部已于2021年8月正式成立,綜合協調、規劃設計、融資建設、文旅融合、征遷安置等13個作戰指揮部已集中辦公掛圖作戰。期望大運河國家公園德州段建設能形成后發優勢,遵循并堅持保護傳承利用三者并重、生態文化產業三者兼顧的原則,以務實高效、時不我待、持之以恒、久久為功和富有成效的工作,向黨和國家以及全市人民交出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讓德州這顆京杭大運河碧波玉帶上的往日明珠再次煥發出熠熠生輝的光彩!
(作者系德州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