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魯恒升工業園區。張強攝
□本報記者唐曉穎本報通訊員劉海軍
連日來,山東華魯恒升集團有限公司廣大干部職工認真學習貫徹市第十六次黨代會和市兩會精神,積極落實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
華魯恒升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常懷春接受采訪時表示,黨代會報告和政府工作報告均對建設先進制造業強市進行了重點部署,為企業發展指明了方向,堅定了企業加快轉型升級、推進高質量發展的信心。作為我市骨干企業,華魯恒升全力在轉型升級中鞏固競爭優勢,在轉換賽道中構筑嶄新格局,在建設先進制造業強市中走在前、作表率。
聚焦精強主業
謀篇蓄勢賦能
常懷春表示,過去五年,黨委政府持續優化發展環境,華魯恒升也進入了高質高效發展的新階段。“我們聚焦精強主業這一目標不偏離,錨定提升行業競爭力這一任務不懈怠,企業規模和運營效益大幅增長,競爭實力和行業地位全面提升。”
采訪中,常懷春細數過去五年企業亮點成績:
堅持市場引領、創新驅動、項目帶動、精準投資。先后投資120多億元,建成6個重大轉型升級項目,通過優化調整,2000年以前的裝置基本淘汰,萬元產值綜合能耗下降42%,萬元級高端化工產品利潤貢獻率超過60%。
堅持成本領先、經營創現、挖潛增盈、質效雙升。五年間各主要經營指標增長2至5倍,多項運營質量和效益指標行業領先;2021年實現營業收入267億元、利潤總額85億元、上繳稅金20.5億元,位列全市前列;人均創利187萬元,比肩國際先進企業。
堅持精強主業、相關多元、穩健經營、持續發展。不斷優化發展結構,延伸拓展產業鏈條,在四大產業板塊中,化肥板塊繼續保持優勢,聚氨酯原料日趨豐富,羰基化衍生產品精耕細作,化工新材料形成集群,最近又進入新能源材料領域,“一體多線”循環經濟柔性多聯產體系引領行業發展方向。
競逐“兩新”賽道
深化“兩鏈”融合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有效推動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戰略先導產業引爆跨越,力爭電子信息及材料、綠色化工及復合材料、食品加工、高端(環保)裝備產業營業收入突破1000億元。當前化工行業正處在新一輪結構調整、產業升級的歷史關口,如何抓住這個關鍵窗口期,從而站上前端產業風口、踏上高端發展之路,我們經過深入論證,決定競逐‘兩新’賽道,向價值創造競爭型企業轉變。”談及今后五年企業發展,常懷春信心滿懷。
常懷春表示,未來五年,華魯恒升將順應產業政策、瞄準行業趨勢,統籌存量優化和增量升級,謀勢而動、蓄勢而發、乘勢而上、順勢而為,從新型煤化工和基礎化工原料轉入新能源、高端化工材料“兩新”賽道,由傳統成本競爭型企業向價值創造競爭型企業轉變。
一方面,公司積極融入全國全省產業鏈布局,積極參與合作分工和伙伴共建,主動向產業鏈上下游延伸,集中資源發展國家鼓勵、適應市場需求的適銷對路產品,促進價值鏈和產業鏈“兩鏈”深度融合。另一方面,啟動一批高端化工項目,布局化工新材料、新能源領域,搶占未來產業制高點,推動公司產品向下游延伸、向價值鏈高端攀升,在將主業做強做優的基礎上,新推產品力求“專精特新”。
領銜強企方陣
做好“三篇文章”
常懷春告訴記者:“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培養梯次強企方陣,支持華魯恒升新材料等骨干企業園區化發展,讓企業倍感振奮。企業明確了‘十四五’發展目標,全力做好創新、集約、低碳三篇文章。”
華魯恒升“十四五”發展目標是:構建戰略明確、決策科學、產品高端、運營高效、管控精益、競爭有力的運營發展機制,資產質量、運營效益、盈利能力繼續保持行業領先地位,人均創效和員工收入達到國際先進化工企業水平,成為行業尊敬、社會認可、國內一流、行業領先的現代化工企業。
圍繞上述目標的實現,公司將做好以下3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堅持創新發展,強化科技引領、創新驅動,進一步加大研發投入,升級現有創新平臺,柔性引進高層次人才,強化產學研合作和產品應用研究,瞄準市場前沿研發、吸收、掌握一批先進技術。增強創新要素聚集和創新發展輻射能力,在科技創新、管理創新與機制創新結合上下功夫,深化企業內部改革,激發團隊活力,為企業轉型升級提供強大支撐。
二是堅持集約高效,統籌處理好發展和減排、存量與增量、整體和局部、短期和中長期的關系,進一步優化原料、產品和用能結構,推進節能降耗和資源綜合利用,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進一步延伸拓展現有產業鏈條,持續降低單位產出能源資源消耗和碳排放,提高投入產出效率。爭取各級支持,集聚發展要素,優化園區支撐體系,實現鏈條化發展、集群化布局、園區化生產、一體化運營,在將主業做優做強、做精做細的基礎上,做大運營規模,放大品牌優勢,進一步提升行業競爭力。
三是堅持低碳發展,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加強減碳、零碳、負碳技術研究,開發資源能源消耗低、碳排放水平低的綠色產品,從源頭上減少碳排放,努力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著眼固碳增值、降碳增效,通過循環利用、柔性聯產降低綜合能耗,降低整體產業鏈的碳排放均值,同時關注新興碳回收技術進展,助力碳中和政策實施,實現園區綠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