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拿放大鏡,一手握筆,3年手寫8萬字
厚厚的《英烈》書稿
《英烈》目錄
德州晚報全媒體記者俞榮攝影高家輝
王振明今年80歲,是慶云縣東辛店鎮王官村一位普普通通的老人。最近,一則關于他的新聞在村里炸開了:這位只有小學文憑的老人,把曾發生在村里的抗戰英雄事跡匯總成冊,寫了一本書——《英烈》。
為了寫成這本書,老人翻爛了兩部字典,一只眼睛失明了,靠著兩盞臺燈照明,一手拿放大鏡,一手握筆,1000個日日夜夜,手寫8萬余字。日前,這本書終于完稿。他說,自己可能是知道這些故事最全的人,為后人記錄下這些歷史,是他的使命,也是他最驕傲的一件事。
為英烈寫本書記錄“咱們村的大英雄”
王振明是聽著英雄的故事長大的。他的父親是抗戰初期的“菜糧先生”:平常負責隱藏村內糧食等物資,八路軍來了,提供糧食、蔬菜;敵人來了需要出去應付周旋,保護村民的安全。
“小時候,父親說我們村有個大英雄叫王長善,他槍法好、身手好,村民只知道他是獵人。其實,他早投身革命,任務是在我們村潛伏,一方面向上級報告信息,一方面組織民兵反抗敵人。”王振明說,他在父親口中聽說了很多關于王長善的英雄事跡,其中許多令他心潮澎湃的細節,至今記憶猶新,這些故事為他80歲寫書埋下了種子。
王振明十來歲的時候,第一次印證了父親所述故事的真實性。當時他在家里一口多年未用的枯井中,發現了兩把被毀壞的步槍,父親告訴他這是八路軍的槍,與敵人激戰中沒有子彈了,敵人馬上就要攻上來,為了不讓槍落入敵人手中,他們把槍毀壞了扔進井里,然后沖出去與敵人肉搏。
下定決心要寫書,是在五年前。那時村里公墓建成,在將烈士墓遷入公墓時,王振明看到烈士王長善的遺體,小腿骨折了好幾處,肋條斷了六七根。“父親和我說過,王長善被捕后寧死不屈,被毒打了好幾天,至死咬緊牙關沒有透露任何信息。”王振明說,他站在公墓邊,眼圈紅了,下定決心,一定要把這些故事記錄下來,讓后人知道村里的大英雄!
為寫書,翻爛兩本字典一只眼睛失明
寫書,對王振明來說,并不是一件易事。他只有小學文憑,且不說不懂創作技巧,單是最基礎的“寫字”也需要翻字典。但王振明是個倔老頭,下定決心要寫書,就是一個字一個字地查字典也要寫完,從他開始動筆寫至三稿完結,一本字典翻爛了,另一本字典也已卷邊缺頁。
寫書期間,王振明遭遇了一次車禍。做完手術后,他的腿腳沒有之前利索了,再四處走訪調查當年抗戰的故事,十分不便。“這本書寫的是烈士,信息必須準確,走不快就多走幾天,總得給后人留下準確的事跡。”王振明用三年走訪同宗兄弟、同村烈士后人,不斷收集、核實、整理資料,反復修改完善,最終定稿。
但最艱難的挑戰還不是這些。由于日夜寫作,王振明的眼睛出現了嚴重的問題,尤其是晚上寫作,紙上的字就像長了翅膀一般,全部“飛”了起來。于是,他書桌上的臺燈從一盞增加到了兩盞,再后來他又配了一個放大鏡。王振明寫作的姿勢很奇特:兩盞臺燈低矮地照著紙面,他微微直身,一只手拿放大鏡照紙上的方格,另一只手握筆,小心翼翼地把字填進去。
這種寫作姿勢太耗力氣了。他在寫完一稿后不久,腰部出現了嚴重的問題,一只眼睛完全失明。醫生說,不能再這樣了,要臥床休息,每天用眼不能超過兩個小時。
“我不能聽醫生的了——這把年紀,身體又不好,如果有個萬一,完不成這件事情,我對不起這些英雄們。”王振明說,他早已經把記錄下英烈的故事當成自己的使命,“老一輩抗戰吃了多少苦,都沒有抱怨過,我不過是寫寫字。”
書寫成后英雄的后人來到家中表示感謝
今年年初,《英烈》終于寫完了。全書分為59個章節,共8萬余字,以王官村籍抗戰英雄王長善為主線,深情記錄了慶云縣的革命先烈不怕犧牲、抗擊日寇的英勇事跡。
他把書交給正在上大學的孫女王文學,讓她幫忙校對一遍。王文學通讀了一遍,對爺爺肅然起敬,她沒想到,只有小學文化的爺爺竟然把這本書寫得如此跌宕起伏。其中“天昏地暗夜凄涼,生存道路在何方,窮人累死無衣食,奔走天涯去逃荒”等段句,不知道是他反復推敲了多少遍所得。而且,爺爺的眼睛已經看不清紙上的方格,終稿中的每個字卻依然認認真真,規規整整。她回憶起了爺爺對她點點滴滴的教育:小時候,爺爺教她寫字,說過“中國字講究橫平豎直,和做人的道理一樣,要有規矩有氣節。”
王振明的兒子拿過《英烈》8萬字的書稿,滿是心疼,他說:“父親是個執拗的人,一件事做了決定,八頭牛拉不回,寫這本書是他的心愿。”老伴說:“我經常半夜睡醒的時候看見他在寫書,真怕他熬壞了,但我也知道他怎么想的,他不想白活一輩子。這書寫好后,他說,自己的手一搭上這些紙稿,就覺得滿足。”
很多村民聽說了80歲的王振明真的把書寫成了,也趕到家里來看,紛紛豎起大拇指說:“怪不得看不見你出門,竟然干了這么一件大事!”其中,十來個還在上學的孩子,在寒暑假常來家聽王振明講以前村里抗戰的故事,看到書后,對王振明說,“爺爺,原來你平時給我們講的故事都是真的!”
還有《英烈》中記錄的英雄的后人也聞訊趕到王振明家中,他們十分激動地告訴王振明:“謝謝你做的這件事,很多故事連我們都不知道!我們會把這些故事記住,一直傳下去。”
想把書捐給文化館讓后人牢記英烈故事
寫完書后,王振明終于松了口氣。他的生活重新恢復平靜,按時早睡早起,吃完早飯出門遛彎曬曬太陽,內心感到從未有過的踏實和幸福。
“現在是個好時代,我和孩子們都趕上了,但是國恥家恨不能忘。沒有這些烈士的犧牲,就沒有今天的好日子。我們都必須記住那個時代,記住這些烈士,不能讓烈士的血白流。”王振明說,他之所以執拗地要寫這本書,是因為自己可能是知道這些故事最全的人,記錄下這些故事,就是自己能為國家做的一點事。
關于對《英烈》一書今后有何打算,老人說:“我已經盡力把這本書寫到自己認為的最好水平,可能它在專業的人看來依然沒有達到出書的標準,出不出書也并非是我的追求。如果有可能,希望可以把它放在文化館,對烈士們有個安慰,讓烈士們的光輝永不消失,一代代地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