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奧會期間,李剛(右)為一位德國急性化膿性闌尾炎患者實施腹腔鏡手術
□本報記者蘆瑞瑞
舉世矚目的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剛剛閉幕,賽場上,運動員們全力比拼,將力與美展現到極致;賽場外,無數志愿者默默付出,為比賽保駕護航。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普外科副主任醫師李剛和他的同事們成為冬奧會、冬殘奧會的保障醫師,他們眼前的屏幕沒有激烈的比賽,有的是不停波動的監護數據,他們聚精會神,不敢有絲毫懈怠,因為數據背后是一個個生命的脈動。
3月21日,記者與李剛電話連線時,他還在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延慶醫院做冬奧會最后的醫療保障工作。“我們無法贏得閃閃發光的金牌,但可以為需要救治的運動員、隨行人員提供幫助,讓他們記住一個強大而友善的中國。“李剛說。
個人簡介
李剛,禹城人。擅長診治肝膽胰疾病、甲狀腺癌等。
主持臨床腫瘤研究課題3項;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身兼北京癌癥防治學會直腸癌新輔助治療專業委員會青年委員、《中國臨床腫瘤學會神經內分泌腫瘤診斷治療指南2021》編寫組專家等職。曾獲評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青年學術骨干,是北京大學博士國家獎學金獲得者。
推開醫學大門一見傾心
北醫5年淬煉獨當一面
1984年,李剛出生在禹城市市中街道秦老莊村。自小天資聰穎、成績出眾,是令人羨慕的“別人家的孩子”。2004年,他考入青島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
大學5年李剛從未有過一天懶怠,內外科、婦產科、兒科等每門基礎課程都認真學習。他認為病人不會按照書本上圈出的重點生病,通讀背誦了所有學過的醫學書籍。大學所學面雖廣,卻止于皮毛,李剛暗下決心去全國最高學府深造。2009年,他以外科專業第一名的成績考取了北京大學醫學部碩博連讀研究生,進入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深造。
來到北醫三院后,李剛的人生翻開了嶄新的一頁。李剛介紹,他所屬的臨床型碩博培養全程都在醫院進行,醫生身兼醫教研三重任務。碩士階段在臨床科室進行輪崗學習,每一位醫生都是自己的老師。臨床上發現問題可以隨時提問,老師都會從專業的角度耐心解答。此外,還有導師、副導師、指導小組成員和住院總醫師,他們會在具體的看病思路、手術操作技能方面給出及時的專業指導。
“能夠受教于以前只在教科書上見到的名師,我感覺特別幸運,他們不僅博學篤志、技藝精湛,而且極富人格魅力。”李剛說。普外科主任修典榮教授做事風格極為嚴謹,再小的手術都是一板一眼地做,不求快,不“抄近路”;普外科主任醫師、膽道手術專家侯純升教授說過,“你只要開了刀,就要負責到底,下手術臺前一定要把所有問題都處理妥當,不要讓自己晚上擔心得睡不著覺。”……他們的身體力行,讓李剛受益良多。
同碩士階段做住院醫師只用管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不同,博士階段李剛成為了住院總醫師。他笑稱,自己成了總是住在醫院里的醫生。每3天值一個24小時的班。平時,除了對主治醫師、副主任醫師負責外,還對10余名住院醫師負責。做手術,帶領住院醫師查房,分析病例,安慰病人……作為病房里的“大管家”,事無巨細都要操心。
有一次,一位重癥膽管炎患者來到急診科時已經休克,生命垂危,李剛臨危不亂,按照既定手術步驟,技法嫻熟,下刀精準,把病人從死亡線上救了回來。“這個年紀,手術技法就能如此妥當非常難得,你可以出師了。”修典榮對學生的技藝當場點評。
一夜的手術剛剛結束,第二天上午李剛稍作休息,下午就跟另外一位主任上了手術臺,手術直至第三天凌晨5點才結束。結束后,還有一系列的“常規動作”。連軸轉已然不易,更難的是時刻保持精力高度集中,不出任何差錯。而這對李剛來說,就是工作常態。李剛說:“生命至上,北醫三院每個人都是在這種魔鬼式的訓練中走過來的,我只要一進入工作狀態,就自動開啟清醒鎮定模式。”
即便如此,李剛博士期間還在SCI期刊及醫學雜志發表了8篇論文,獲得了4項實用新型發明專利。
而立之年,李剛以外科專業第一名的成績通過了博士畢業考核。畢業后,順利留院并被聘為主治醫師。
一片丹心逆行援鄂
危難關頭初心彌堅
2020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漢暴發。2月7日,北醫三院院長喬杰帶領第三批援鄂醫療隊137人馳援武漢,在當地同濟醫院開辟重癥新病區,接診危重癥患者,李剛就身處其中。“國家有難,我們必須沖鋒在前。”李剛說,援鄂是他此生做過的最有意義的決定。
國航包機落地時,整個武漢一片靜默,機場看不到一個人,大街上見不到一輛車。這與李剛2019年7月去開學術會議時武漢的熱鬧場景形成強烈反差。
當晚李剛接診了一位70多歲的病人,接診時病人已經昏迷了,雖然經過緊急救治,但不幸的是這位患者還是去世了。“在為死者填寫死亡通知單的時候,我給他兒子打電話,希望可以提供戶口本,以免填錯信息。對方的回答卻是:‘我們全家人都住在醫院里。’”一向理性的李剛眼淚奪眶而出。
但很快,一股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暖流,驅散了他心中的陰霾。他們住的酒店里的食物、衣服、鞋子等各種物資都是全國各地捐贈的;從酒店去醫院有40分鐘車程,即使加班到后半夜,依然有志愿者司機等在樓下送他們回酒店……
在新冠肺炎危重癥患者隔離病房,患者要闖生死關,醫生要闖感染關。李剛絲毫沒有畏懼,對患者進行診療總是搶在最前面。有的病人需要插管,護理人員忙不過來時,他會毫不猶豫上前支援;有的病人不小心受傷,他第一時間清理包扎傷口;有的病人病情加重,需要做血濾,針管插進大動脈時,病人渾身發抖,他總是下意識地抓住病人的手,輕聲安慰。每一次,他和病人都是“零距離”接觸。
有一次,一位孕婦患者突發急性肝炎,內外科醫生會診,需要鑒別病人是否具有膽囊炎、膽道感染。剛剛值完夜班的李剛第一時間趕到,他身上的3層防護服已經穿了整整8個小時,護目鏡模糊一片,防護服下的衣服早已濕了好幾層。經過多項檢查雖然排除了膽道問題,但已經可以休班的他直到患者病情穩定才離開。
“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對于患者,不僅要醫病,更要醫心,這是李剛對醫生的理解。病房里有一對老年夫婦,一直很焦慮,他查房時總會多待一會兒,陪老人聊聊天,還與隊友一起為他們制作了愛心卡片,寫滿加油鼓勁的話。一名獨自住院的小女孩,眼神中總是充滿恐懼、不愛說話,他就帶來各種零食,給她講笑話,女孩逐漸有了笑容。
在多方努力下,2020年3月18日,湖北新增病例清零,李剛那晚睡得特別安穩。4月6日,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北醫三院醫療隊共診療重癥患者102人。
李剛和他的隊友們乘坐大巴車離開武漢時巡警開道,道路兩旁全是自發前來送行的老百姓。經過居民住宅區時,樓上拉滿致謝的橫幅,市民趴在窗戶上與他們揮手告別。2021年3月,李剛在武漢收治過的病人還專程到北醫三院為他送特產,表示感謝。
“去武漢,收獲遠大于付出。危難之際,中國人展現出的強大向心力和凝聚力深深震撼和鼓舞了我。”李剛表示,從醫之路艱辛坎坷,但他卻走得愈加堅定。
冬奧“賽道”上演生命接力
醫療保障獲金牌口碑
2020年5月7日,李剛在北醫三院復工了。因為疫情,很多病患的手術推遲了,為了避免錯過最佳治療時間,他再一次開啟“拼命三郎”模式。自復工當天至2020年底,他個人作為主刀、一助身份共完成普外科相關手術500例以上,其中不乏肝臟破裂出血、重癥膽管炎、腹部腫瘤等危重癥。
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在北京開幕,因為業務水平突出,李剛成為冬奧醫療保障專家成員。1月29日,他進駐北醫三院延慶醫院冬奧保障中心,“北京是雙奧之城,我能參與其中何其有幸。”
1月31日農歷除夕,一陣急促的救護車警報聲響起。一位塞浦路斯患者因腹痛、嘔吐、腹瀉,緊急就醫。作為首診醫生,臨床經驗極為豐富的李剛有條不紊地詢問病史、查體、完善相關檢驗檢查。等待檢查結果期間,他敏銳地察覺到,雖然患者的血壓、心率正常,但口渴難耐、四肢冰涼、排尿不好,呈現重要器官微循環灌流不足的前兆。
“不行,患者得留觀!”李剛一邊拿起電話安排留觀事宜,并向北醫三院延慶醫院執行院長周方匯報患者病情進展,一邊示意同事為患者建立靜脈通路、進行鼻導管氧氣吸入。
李剛的這個操作,為病情進展迅速的患者贏得了寶貴時間。很快,檢查結果出來了,血肌酐值超過正常的10倍。此時,患者病情急轉直下,出現了休克、急性腎衰竭,生命危在旦夕。
得到消息的周方院長和延慶院區的相關負責人、冬奧延慶區醫療衛生保障相關領導立即進行遠程會診,指導救治。經過搶救,患者病情穩定后,轉到北醫三院。2月6日,患者康復出院。
“你們拯救了我的生命,是我的英雄,我永遠感激,我愛你們所有人,你們是‘金牌醫療團隊’。”患者專程趕到北醫三院延慶醫院,與李剛和其他醫護人員緊緊相擁致謝。
冬奧會、冬殘奧會期間,李剛還收治了急性膽囊炎、闌尾炎、胰腺炎、腸梗阻等病人十幾例,主刀8臺手術,患者術后都恢復良好,好幾個病人還寄來了感謝信。這期間,北醫三院延慶醫院共接診了500多名患者,開展手術20多例。
由于工作過于忙碌,李剛對家人心懷愧疚。對妻子和兩個年幼的孩子,總是無暇顧及。2019年至今都沒有時間回老家探望年邁的父母,心中十分掛念。“我希望,今后有機會與家鄉的醫療機構和醫師團隊開展更多合作和技術交流,為家鄉發展盡綿薄之力。”李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