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晚報全媒體記者俞榮攝影高家輝通訊員王潔令馮欣劉擔偉
一方木板,一支鐵筆,筆落青煙騰起,精美畫作的輪廓顯現出來,這種手工技藝名曰“烙畫”。
慶云東辛店鎮北趙村69歲老人李文剛對烙畫技藝十分鐘愛。37年間,無論是在工廠上班還是在田間耕作,他始終沒有放下“鐵筆”,總能忙中偷閑畫上幾幅,以木為紙,烙鐵為筆,無論是大氣磅礴的寫意山水,還是美艷絕倫的百花圖,在他手下總是別具古典之美。
烙畫在古代還有個更加形象的古稱——“火針刺繡”,利用碳化原理,通過控制鐵筆的溫度,不加任何顏料,以烙為主,在竹木、絲綢、絹布等材料上進行烘燙作畫。
李文剛最初接觸烙畫是出于工作需要。當時,他在樂陵一家家具廠做美工師傅,主要負責在家具上繪畫,為了打開新銷路,廠長弄來了幾張烙畫,讓他研究這種“具有古典美、歷久彌新”的畫如何烙在木板上。
沒有師傅領進門,能與烙畫結緣,全靠李文剛自己琢磨。他拿著幾個木板日夜研究,從最基礎的打稿,到將國畫中的勾、勒、點、染、白描等手法運用到其中。剛開始他常常被燙傷,研究了一個多月,他終于將烙畫的火候、力度、速度、角度研究明白。
“烙畫時,要根據不同的構圖,掌握烙鐵的速度,控制烙鐵的溫度,把握烙鐵的角度和壓力,使用落、起、止、走、住、疊、圓、回、藏的步驟進行創作……”李文剛說,烙畫制作工序十分繁雜,他卻越研究越覺得有趣,最喜歡它古樸的感覺,山水畫、花鳥畫尤其適合這種技藝。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是一副空曠山澗,明月升起,棲鳥飛出的景象,仿佛鳴叫聲傳于耳邊;“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則展現了黃河奔騰咆哮、滾滾南來,又在遠處折而東向,流歸大海的磅礴氣勢……
如今,年近古稀,李文剛除了烙畫怡情,更希望將這門藝術傳承下去。目前,他在教同村對此感興趣的孩子們,其中年紀最小的僅有7歲。
同時,為了更好地保護、傳承、發揚烙畫技藝,激發鄉村文化活力,東辛店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成立了“烙畫創意特色工作室”,李文剛是文藝技術指導師,引導廣大青年發揚傳承傳統文化,將火木相交融,鐵筆繪丹青的工匠精神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