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晚報全媒體記者劉暢攝影報道
“你看,都說情比金堅,我跟他過了50年,才到手了這件金貨!”8月3日,73歲的袁軍興高采烈地向記者展示著手腕上的金鐲子,那是丈夫偷偷買來送給她的金婚禮物,是自他們相識以來她收到的第一件鄭重的禮物,被她細心地包上了一層保護膜。
75歲的周志明不善言辭,對于“一擲千金”的心意閉口不提,只說“生活也好了,留著錢做啥”。袁軍看著他咯咯地笑。
戀愛不談風月,人品好日子才能長久
1967年,袁軍隨父親從濟南老家來到德州,白凈的長相,爽朗的性格加上兩條烏黑的長辮子,讓周志明的母親一見中意。是同事又是同鄉,在雙方父母的撮合下,兩個年輕人很快確立了戀愛關系。趕上特殊時期,白天不僅忙于工作,還要忙著學習毛主席語錄,在長達半年的時間里,兩人白天從未碰過面。周志明笑稱,對方若是麻子臉,怕是也要認下了。
“那時談戀愛聊工作聊思想,就是不談風月。”袁軍告訴記者,偶爾隔著馬路遇見,兩人也是羞答答地看一眼,都不好意思講話。
“長相、財產都是次要的,人品好日子才能過長久。”袁軍在周志明的不茍言笑下看到了忠厚、善良,周志明則在袁軍漂亮的外表下感受到了親切和溫暖。1972年,兩人通過了婚前體檢,拿到了單位的介紹信,一向風風火火的袁軍將手掌一攤,沖周志明說:“拿來吧,我自己去就辦了。”卻沒想到“一個人去領證”的糗事被同事們嘲笑了許多年。
婚后生活分工明確,精打細算中攢家業
“那時候的年輕人,賺多賺少都要養家,給婆家交伙食費,給娘家交生活費。”袁軍和丈夫分別是德州機床廠、山東公路機械廠的工人。婚前,袁軍作為家中長女,每月20元的工資悉數上交母親,與丈夫回濟南結婚的當天身無分文。
那時,新婚夫婦憑結婚證可領票購買一對木箱子,但袁軍覺得沒必要,便將母親和奶奶的舊箱子拿來重新刷了漆。“能用就行,沒必要與別人攀比。”她一直保持著這樣節儉的生活態度,以至于結婚時買的一只小暖瓶現在還擺在餐廳里。
婚后的夫妻倆分工明確,周志明負責管錢,袁軍負責管家,五十年里,家中的每一筆支出和收入都有記錄。有一次,家庭賬目月底核算,周志明發現少了5分錢,袁軍這才想起某次買香菜,自己忘了報賬。
精打細算下,夫妻倆的生活才得以越過越好。1997年兒子結婚,他們一口氣拿出五萬元給兒子買下了一套新房。
“小事不計較,大事把原則”
“那時結了婚就是一輩子,這是承諾也是結果,從未考慮過值不值得。”袁軍覺得,兩口子過日子,各有各的脾氣,若非要爭個高下、對錯,必然少不了爭執。在剪不斷理還亂的家庭磕碰中,她總結出一個秘訣:小事不計較,大事把原則。
袁軍的奶奶出身于大戶人家,家中多少有些繁文縟節。結婚后,父母對性格耿直的周志明多有挑剔。比如簡單的“敲門”,袁軍從小被要求叩門被問,需第一時間表明身份,并以長輩的稱謂做結束。但從小不拘小節的丈夫,每次都耿直地回答“是我”。有一次,被岳父岳母當面挑理,一向乖順的袁軍卻第一時間站出來替丈夫說話,令父母吃了一驚,再未挑剔此事。“每個人的性格和成長環境不同,一味地用自己的習慣約束對方,這不是制造矛盾嗎?”袁軍說。
2010年,夫妻倆在公路家園買下了一套一樓的房子。房子不大卻有地暖,袁軍第一時間便將怕寒的婆婆從小姑子家接了過來。在以后長達三年的時間里,婆婆的衣食換洗均由袁軍悉心照料,婆媳從沒紅過一次臉、拌過一句嘴。
七夕來臨,夫妻倆表示,希望彼此身體健康,一起分享兒孫蒸蒸日上的幸福生活,一起攜手見證家鄉更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