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耕田野寫春秋
臨邑縣農業農村局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 孔少華
出生于1972年的孔少華,自1995年大學畢業后,一直奮斗在農業生產一線,從事農業技術指導、農技推廣等工作。先后任臨邑縣農業局技術員、土肥站站長、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等。參加工作以來,臨邑的田間地頭、村村落落都留下了他的足跡,灑下了他的汗水。因為樸實無華、腳踏實地的工作作風,深受全縣百姓愛戴和農村基層干部好評,榮獲山東省土肥系統先進個人、德州市第九批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德州市第四屆優秀科技工作者、德州市第七屆青年科技獎等。牽頭承擔或參與的全國及省市農業項目,均受到上級和基層好評,曾榮獲全國農牧漁業豐收一等獎、山東省農牧漁業豐收一等獎。在省級以上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3篇,參與編寫出版著作5部,有2部為主編。制定山東省地方標準1個,撰寫山東省農業地方技術規程2篇。
一、任勞任怨的“老黃牛”
自參加工作以來,孔少華始終堅持聽黨話、跟黨走,奉行“黨叫干啥就干啥,黨叫干啥就干好啥”的信條,工作上從不挑肥揀瘦,無論在什么崗位,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
自2008年以來,臨邑縣在全國率先示范推廣小麥寬幅精播技術,在他的指導下,有3個農戶獲得山東省“糧王”和德州市“糧王”稱號,推動了全縣小麥產量的大幅提升。正當孔少華在農業技術推廣取得重大成績之時,妻子不幸患上怪病,需要照顧,并利用節假日帶著妻子多次輾轉北京、濟南等地求醫問藥,最后癱瘓在床達四五年。對家庭遭遇的不幸和困難,他從未向組織反映過,對單位交給的一項項工作任務,仍一如既往地保質保量地圓滿完成,從未耽誤。2012年,臨邑縣玉米大面積遭受澇災,孔少華作為農業技術人員,奔走在田間一線,指導農民積極抗災救災。盡管遭受到洪澇災害,在他的指導下,實現了災年不減產,被評為防汛救災先進個人。
2020年,積極報名參加了“魯渝協作對口科技扶貧”工作。在渝期間,參與扶貧工作會議5次,提出合理化建議8條。下鄉入戶現場抽查秀山縣《2020年統籌整合使用財政涉農資金貧困戶產業發展項目》實施情況,確保了項目順利驗收。深入秀山縣規模蔬菜種植基地現場調查研究和查閱相關資料,形成《關于秀山縣蔬菜產業發展現狀的調研報告》,促進了秀山縣蔬菜產業的健康發展。
重慶歸來后,孔少華又馬不停蹄,牽頭承擔了全縣落實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工作,對縣域內古老、珍稀、特有、名優農作物種質資源以及野生近緣種質資源開展普查征集。他帶領團隊成員,歷時一年,行程1萬余公里,足跡踏遍全縣12個鄉鎮街道、278個村莊,走訪群眾350余次1200余人,開展各級培訓8次700余人,發放明白紙、張貼征集公告3萬余份。該項工作得到德州市農業部門的肯定,團隊成員中有兩人被授予德州市種質資源普查與征集工作先進個人。
二、勇于創新的“拓荒牛”
孔少華同志不但注重實干、實踐,也非常重視將自己的實踐經驗進行推廣,他根據自己在基層摸索出的經驗,積極撰寫理論文章及創新作法,以更好地服務百姓。多年來,孔少華對所承擔的項目,都是大膽實踐、積極創新,特別是在土肥站工作的這些年,作為技術帶頭人,他認真總結經驗,積極撰寫學術論文。近年來,圍繞鄉村振興,積極建議引進推廣種植中藥材2500余畝,鮮食型甘薯2000余畝,強筋優質小麥3萬余畝,淀粉專用玉米2萬余畝,對推動全縣鄉村振興起到重要作用。
為充分調動農技人員的積極性,縣里出臺了《臨邑縣事業單位農業專業技術人員服務鄉村振興合理取酬實施辦法》,為農技人員更好地服務農民、扎根基層提供了保障。孔少華因為表現突出,《中國改革報》對此進行專題采訪報道。
三、勤勤懇懇的“孺子牛”
臨邑是個傳統的農業縣,農業技術指導、引進的任務繁重,春種、夏培、秋收、冬管,作為農業技術人員,一年四季都在忙。在臨邑鄉村,提起農業局“小孔”,無人不知。如今的“小孔”已變成“老孔”,可是他為基層服務、為百姓排憂解難的紅心始終沒有變。
近年來,孔少華仍奔走忙碌在生產一線,牽頭組織了精準扶貧技術培訓、基層農技體系建設、農民教育培訓等項目,積極開展科技下鄉、科技培訓等活動,培訓農民達2萬多人次,培訓農業技術干部500余人次,培育出土專家30多人,平均每年下鄉指導150次以上,為臨邑縣農業培養了一批懂技術、講科學的高素質農民和一批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技術干部。孔少華作為德州市“噸半糧”生產能力建設市級技術團隊成員、臨邑縣技術團隊主要負責人,臨邑縣鄉村產業振興技術服務聯系人,國家小麥產業體系臨邑縣負責人,山東省科技廳科技特派員等多種身份的農業技術專家,常年活躍在農業一線。在他的助推下,全縣各級重視農業、發展農業的熱情方興未艾、持續高漲,涌現出全國種糧大戶、全國十佳農民魏德東,省級示范合作社帶頭人范忠星等一批種糧大戶、種糧帶頭人。在今年“噸半糧”測產中,臨邑縣核心區小麥畝產達到839.2公斤,創下德州市最高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