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援渝醫生、秀山縣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副主任秦靜
記者尹曉燕通訊員祁玉方
11月23日一早,秦靜就開始穿梭于重慶市秀山縣人民醫院住院部各個病房,查看病人情況,不時地叮囑身旁的醫護人員相關注意事項。忙碌,是她來到秀山后的工作常態。
今年37歲的秦靜是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德州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主治醫師,今年7月份成為德州第六批援渝支醫專家團隊的一員,來到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現任秀山縣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副主任。
在秦靜看來,援渝支醫不僅是一項工作任務,更是一份崇高的政治責任。她利用自身專長,將支氣管鏡下的各種治療術帶到秀山,幫當地患者擺脫病痛,填補了秀山縣人民醫院多項技術空白,同時做好傳幫帶工作,力爭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
千里援渝支醫盡顯醫者仁心
秦靜曾就讀于河北醫科大學、濱州醫學院,2013年碩士研究生畢業后來到了當時的德州市人民醫院(現為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德州醫院),一直在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工作,很快成了科室骨干,曾前往中日友好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等國家內知名醫院學習支氣管鏡檢查及相關治療術。
今年7月,得知援渝支醫的消息后,秦靜率先報了名,主動提出支醫申請。她安頓好兩個年幼的孩子,隨援渝支醫團隊來到了秀山縣人民醫院。初到之時,悶熱的天氣、偏辣的飲食,都讓她很不適應,但很快她便一頭扎進了工作中。“不能那么嬌氣,組織上派我到秀山工作,必須牢記使命、積極作為,努力為秀山醫療事業多做些事。”每每生活上遇到困難,她總是如此告誡自己。
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是一個永遠讓人神經緊繃的科室。來到秀山后,秦靜發現這里的病人情況更為復雜且具有挑戰,多為高齡、危重癥患者,醫護人員隨時面臨搶救工作。
有一次,一位老人突發胸痛、憋氣,口唇紫紺,大汗淋漓。“肺栓塞、急性心肌梗死、自發性氣胸……”秦靜在腦海中飛速思索、判斷,“吸氧、心電監護、血氧飽和度監測……”她有條不紊地指揮搶救。經過仔細檢查和詢問病史,最后確定患者是因劇烈咳嗽引發的氣胸,并及時實施了引流術。短短幾個月時間,秦靜就遇到了多位這樣的病患,她憑借扎實的專業知識、精湛的診療技術和一絲不茍的工作態度,幫他們擺脫了病痛。
“這里工作雖然辛苦,但是能夠發揮專業特長,為大家解決一些棘手的問題,也是一件無比幸福的事。”秦靜說。有位病患讓她印象深刻。一位百歲老人右側包裹性胸腔積液,合并肺部感染、呼吸衰竭,心功能極差,需要盡快進行胸腔穿刺引流術。這本是呼吸科很常規的操作,但老人高齡且虛弱,手術風險明顯增加。當地的主管醫師心里沒底,于是向秦靜求助。情況緊急、救人要緊,她二話不說,立即來到病房評估病情,并憑借多年的臨床經驗和嫻熟的操作手法,干凈利落地實施了胸腔穿刺引流手術,及時有效地緩解了老人的喘憋癥狀。患者家屬滿懷感激地說:“多虧秦醫生救了我母親一命。”
很快,當地群眾都知道縣醫院來了位德州的專家,很多患者慕名前來就診。
填補技術空白傳幫帶育新人
除了接診患者,秦靜還致力于傳幫帶。她所在的科室一共8人,除了科室主任,幾乎都是經驗不足的年輕醫生,很多技術含量較高的診療技術無法獨立完成。經常會用到的支氣管鏡診療技術,被比喻成在氣管內跳舞,不僅需要扎實的理論基礎作支撐,更需要嫻熟的操作手法才能達到檢查目的和確保安全。雖然醫院有設備,但當地醫生僅能用支氣管鏡完成吸痰這類簡單的操作。
秦靜為秀山縣人民醫院完善了支氣管鏡預約核查制度,規范了支氣管鏡檢查操作流程、支氣管鏡室消毒流程以及報告書寫等。完成支氣管鏡檢查300多例、支氣管鏡下刷檢100多例、支氣管鏡下肺泡灌洗200多例。她開展的經支氣管肺活檢、經支氣管鏡冷凍治療術等診療技術,填補了秀山縣人民醫院的技術空白。
工作中,她一直本著“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原則,手把手帶教年輕醫師進行支氣管鏡檢查及相關治療。劉曉艷就是其中一名90后醫生,通過向秦靜學習,僅一個月時間就能完成一些支氣管鏡下簡單的操作了。“秦醫生像大姐姐一樣,不管什么時候請教她問題都耐心解答,我們都很喜歡她。”劉曉艷說。
秦靜盡自己最大努力幫助科室理順相關工作。她堅持定期開展教學查房、疑難病歷討論和業務講座,科室業務學習氛圍越來越濃厚,大家也從開始的“要我學”慢慢轉變為“我要學”,臨床工作中帶著問題查資料看文獻、相互探討交流已蔚然成風。
在繁重的醫療工作之余,秦靜還非常關注科室建設,提交了關于科室建設的相關建議,起草了《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專科近3至5年發展規劃》,規范了科室診療流程,并多次代表科室參加全院疑難病例研討、死亡病例討論等,醫院對她嚴謹負責的態度給予了高度評價。
“援渝支醫終有結束的一天,在有限的時候里,我想盡可能多地留下一些技術、經驗,讓年輕醫生從中受益,更重要的是能夠惠及當地的患者。”秦靜說。
進村送醫送藥用心用情幫扶
來到秀山后,秦靜發現當地年輕人多外出打工,留守老人居多,因行動不便,很多患者的病都是久拖不治。有位孤立性纖維瘤的患者,由于一直拖著,來就診時腫瘤幾乎占滿了整個胸腔,最后轉至胸外科做了切除手術后才得以康復。
這件事對秦靜觸動很大:“應該下鄉進村面對面幫病人治病。”在醫院的組織下,秦靜和同事們先后開展了兩次大型義診活動,到中和街道、清溪場街道、溶溪鎮等鎮街下轄的村居,細心問診,開展現場查體,詳細講解常見的慢性氣道疾病防治知識,勸導慢性支氣管炎、慢阻肺患者戒煙并進行健康生活方式教育引導,還免費為村民們發放藥品。
義診過程中,她接待了一位70多歲、有多年咳喘病史的老人,經過心肺聽診,老人的情況比較復雜,需要到醫院做進一步檢查。“醫生,孩子們都在外地打工,我不知道該怎么辦。”老人掉下了眼淚,秦靜的心也揪了起來。老人的病情已經嚴重影響了日常生活,她主動把自己的聯系方式留下,協助他到縣醫院做進一步檢查,最終老人得到了規范診治。
“魯渝健康協作對我來說既是一項任務,更是一次難得的鍛煉機會,我很珍惜,也希望能發揮自身最大的價值。”秦靜說,來到秀山工作上任何難題都不算難,最難的是想兩個孩子。秦靜的丈夫也是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德州醫院的一名醫生,在重癥監護室工作,平時忙碌很少能顧家。來秀山前,秦靜將8歲的大兒子送到爺爺奶奶家,將1歲的小兒子送到了姥姥姥爺家,只有閑下來時偶爾視頻看看孩子們。“不敢經常和孩子視頻,怕他們見到我會想我,也怕自己太想他們。”說到這里,秦靜忍不住哽咽了,“但一想到通過自己的努力,幫這里的群眾解除病痛,就覺得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我現在已經把秀山當成了第二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