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晚報全媒體記者陳廣江攝影趙祜昊
幾經兜轉,邢洪起最終還是回到了德州。一枚銀針、兩把草藥、三根指頭,從河北小城到德州,再到南國深圳,最后定居德州。30年仗“針”走天涯,歸來依然還是那個少年。近日,在悅城創意生活文化園明心堂,作為古脈針傳人、新鈹針療法發明人、邢門脈針傳承人,邢洪起講述了他的前半生。
選擇中醫是命運也是使命
1971年5月,邢洪起出生于河北故城。其父親是天津中醫學院的老牌大學生,受特定歷史因素影響,畢業后被下放到故城農村工作。在那個缺醫少藥的年代,父親憑借高超的醫術救人無數,廣受鄉親推崇。
和小說電影里的情形相似,邢洪起自幼隨父習醫,早在垂髫之年就被要求跟在父親身邊學習。親眼看著父親的銀針和藥方讓一個個病人起死回生,他心里充滿自豪,遂對中醫產生了興趣。
父親對邢洪起寄予厚望,要求也極為嚴格。對貪玩的孩子來說,被逼著學習,背誦《傷寒論》《黃帝內經》《藥性賦》等深奧古書,難免有逆反心理。邢洪起從小最不愿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與父親同桌吃飯,因為父親總是要求他背誦,背誦不好就不準吃飯。飯前提問這一習慣延續了很多年,即使后來他成家后,父親依然如故,兒媳婦的面子都不給。
父親的“嚴”和“逼”幫助邢洪起打下了堅實的中醫基礎。從逼著學到主動學,源于中醫在實際運用中的神奇。父親忙時,邢洪起會“搭把手”;父親不在家時,他便有了單獨面對患者的機會。有人牙痛、頭痛,他這里按一下、那里掐一下,根本不敢動針,但患者卻說已經好了,對他一陣猛夸。
中醫的神奇徹底征服了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后來他主動報考河北中醫學校,并在23歲時正式獲得了行醫資格。
邢洪起是家中老小,三個哥姐都沒學醫,唯有他走上了中醫之路。從此,邢家脈針絕學有了繼承人。
順勢而為四兩撥千斤
畢業后,邢洪起回到老家,扎根基層行醫鄉里。在多年的行醫實踐中,他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漸漸立起了自己“邢門五行脈針”的招牌。
《黃帝內經·靈樞》云:“凡將用針,必先診脈,視氣之劇易,乃可以治也。”古人針灸時首先診察脈象,通過脈診,得知疾病之虛實、經絡之順逆,才可以制定相應的治療措施。邢洪起說,他的五行脈針是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加了自己的發揮,治療中首重脈診,通過五行生克制化關系,調整人體氣機的升降出入,以達到陰陽平衡的目的。同時,結合五運六氣、四季交替、環境變化、南北差異、人之胖瘦來具體指導用針,也就是中醫天人相應的整體觀。
大道至簡,順勢而為。他舉例說,南方常年濕、熱,北方則比較燥,季節環境不同,治療方法也需因地制宜。例如,在南方取穴就要多考慮安神、清熱、祛濕、健脾溫腎的穴位,而在我們北方則要考慮到養血滋陰補腎、運脾疏肝的穴位。在德州治療感冒的方子,如果在深圳照搬照用,照樣也會水土不服。
中醫精髓在于辨證施治,注重因勢、因時、因人而變。邢洪起2011年從河北故城來到德州,兩年后又遠赴深圳,成為深圳任醫生中醫館首席針灸專家,2019年底又回到德州。南北兩地的行醫經歷,驗證了邢洪起的五行脈針,也見證了中醫在治療疾病過程中“四兩撥千斤”的奇效。
行醫時,邢洪起同樣注重中西醫結合、針藥并用,宜中則中、宜西則西,該用針用針、該用藥用藥,取長補短方能收到最大療效。但很多時候,他針灸的光芒蓋過了其他方面,有時一針下去,立起沉疴,有立竿見影之效。
踏遍千山萬水只為薪火相傳
傳承好中醫藥文化瑰寶,別無他路,唯有堅持守正創新。在傳承前人的基礎上,邢洪起還對古鈹針進行了改良,發明了臨床使用既安全又行之有效的新鈹針針具,并創造性地推出了自己的美容針法、增高針法、化瘤針法、近視針法、疼痛針法、偏癱針法、胃病針法、男科婦科針法、抑郁癥針法等脈針療法,深受業內人士及患者的贊譽。回到德州僅三年時間,他的診室內就掛滿了四面八方送來的錦旗。
診療之余,邢洪起遍游國內名山大川,親身感受各地風土人情與氣候特點,研究不同地域患者的發病特點與治療差異性,同時拜訪儒釋道各家高僧大德與各路名醫大家,取長補短,不斷豐富“邢門五行脈針”理論。
邢洪起行醫30多年,聽說哪里有名醫,就去哪里拜訪,既是旅游,又是學習。有的時候,為了驗證一個觀點或想法,他會千里迢迢專程前往,和對方溝通一下,哪怕僅僅溝通幾分鐘,也樂此不疲。近些年,雖然臨床工作很忙,加之受疫情影響,外出的時間和機會少了,但他依舊堅持通過在線交流的形式遍訪名醫。與此同時,邢洪起閱讀中醫藥典籍。“中醫治病講究陰陽五行,古人是怎么理解的呢?我又該怎么理解?找一些相通點,也能找一些不相通點,然后再去找不同的書去驗證一下。其實每個朝代的人對陰陽五行的解釋往往都不同。”邢洪起說,脈針文化博大精深,學無止境,需要一代代人去傳承去弘揚。
如今,不僅很多年輕人拜在邢洪起門下學習五行脈針,他的兒子和女兒從中醫藥高等院校畢業后也加入了進來。針道薪火,代代相傳,歷久彌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