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英換(前排左二)幫助一名廣西走失婦女找到家人
□本報記者石秀秀
1月5日下午,公益尋親志愿者譚英換收到了一條微信,發信息的是遠在浙江杭州的陸先生,感謝她幫忙尋回了走失多年的母親,并附上了母子二人的合照。“陸先生還發了一條微信朋友圈,說‘終于找到媽媽了,這才有了家的感覺’,真心為他們感到高興。”譚英換難掩激動,聲音有些哽咽。
今年43歲的譚英換是平原縣桃園街道人,平時靠打零工生活。2014年踏上公益尋親之路以來,她花費大量時間瀏覽各種尋親資料,自學各地方言,先后幫助走失老人、兒童、婦女等300余人找到親人,成為尋親者心中最親的人。譚英換也因此獲評今年1月德州好人之星。
9年前,譚英換偶然間在QQ上加入了一個尋親群,幫助了一位家住廣東省的男青年小江。據了解,小江被收養后,生活過得并不如意,最大的愿望就是找到自己的親生父母。通過小江幼年的零星記憶片段,譚英換鎖定了小江老家在貴州和四川一帶。通過與當地志愿者一起堅持不懈尋找,幾個月后,她終于幫小江找到了親生父母。
從那以后,關注網絡中每一條尋親信息,在各大網站中尋找與之相關的帖子,成了譚英換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尋親需要的不僅僅是熱心腸,還需要具備一定的技巧。如今,譚英換已能聽懂全國多地方言。
2019年3月26日,譚英換得知一條在平原縣王鳳樓鎮的走失女子信息,因女子精神失常,無法描述清楚年齡和家庭住址等詳細信息。譚英換通過該女子的發音,確定是山東省內人,后來經過多次溝通,進一步鎖定是臨沂莒南人,最終成功幫女子回到了家中。“現在除了廣東話還存在障礙,其他很多地方的方言我都能熟練掌握。”譚英換自豪地說,每次和尋親者打電話或者面談,她都會錄音或者錄像,為的就是事后反復琢磨,確保不錯過任何有效的線索。至今,譚英換破舊的手機上仍保存著上千條與尋親者的電話錄音。
曾經有很多人質疑譚英換,認為幫人尋親是為了掙錢。她堅定地說,自己幫人尋親完全是義務的,看到他們一家團聚就是對她最大的回報。
在公益尋親路上,譚英換用無私的愛心付出,為那些在思念中苦苦掙扎的父母和孩子,鋪就了一條回家的路。她說,公益在于一顆堅持的心,她會持之以恒地走下去,幫助更多家庭團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