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新聞網訊(德州晚報全媒體記者張明凱攝影高家輝)
隨著密集的鼓聲響起,十余頭黑色“毛驢”頭戴大紅花依次出場。勒環、執鞭、揚蹄、撒歡兒……2月7日下午,在德城區大運河畔的公園內,一場熱鬧的跑驢表演正在上演。在表演者中有一位個頭不高的老人,她吹著口哨指揮隊伍變換隊形,雖然年逾古稀但仍能表演高難度動作,她就是省級非遺項目“德州跑驢”傳承人趙延君。
“跑驢表演就是從運河邊發展起來的,我們要模仿驢的跑、顛、跳、踢、驚、犟等動作和神態。”平時不善言談的趙延君,只要說起跑驢就打開了話匣子。她邊說邊用手比劃,眼睛還時不時向上看,想必跑驢的動作已經出現在了她的腦海里,帶動著嘴角也不由上翹起來。
趙延君和跑驢打了一輩子交道,還在上學時看到跑驢表演,好動的她總想上前試一試,沒想到拿起跑驢道具后就再也沒能放下。早年間,她拜師任健,開始系統學習跑驢技藝。趙延君有從小學武術的底子,練起跑驢來駕輕就熟。
“機械的重復動作沒有感情”,趙延君為了演好跑驢,先了解跑驢的起源。“跑驢演繹的是農村新婚夫妻回娘家路上的趣事,所以要演出小媳婦的嬌羞、小伙子的憨厚和驢的形態。我們還特意跑到養驢場,去觀察驢的動作。”趙延君說。
趙延君在傳承中,不斷琢磨、創新表演形式。感覺起身動作不好看,她結合武術功底創作出“五龍絞柱”的新動作,也讓跑驢更具觀賞性。為豐富音樂,在堂鼓的基礎上加入嗩吶、串鈴等樂器,讓音樂更具民間特色。2013年,德州跑驢這一民間藝術入選省級非遺名錄。
如今,趙延君所在的順城社區跑驢隊已經組建近20年,隊伍有60余人,平均年齡60歲左右。逢年過節,匹匹跑驢,涌上街頭,盡情表演。說來也怪,只要聽到音樂響起,大家就不由地興奮起來,渾身上下有使不完的勁兒。
“這些年,我們去過青島、煙臺、濟南等地表演,大家都非常喜歡跑驢,有好多小孩鉆到‘毛驢’里就不出來了。”趙延君表示,雖然隊員們都上了年紀,但還會堅持每周兩次排練,相互配合培養默契,盡全力將跑驢最好的一面呈現給大家。只要有時間,她和隊員們就進小區、進學校,表演跑驢節目,展現非遺魅力,也讓更多市民參與到這個項目中。
土生土長的德州跑驢,給一代又一代的德州人留下了歡樂的記憶,也在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中愈發精彩。如今,趙延君每天還在琢磨著創新,改一改音樂、調一調動作,沉浸在跑驢的世界里,樂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