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工業遺產委員會成員、中國文物學會理事張謹——汲取古人智慧 傳承文化精髓
如今,通過多種形式的宣傳和保護,更多人了解了中國大運河,深刻認識到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創造力,增強了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大運河流域廣,滋養了無數群眾。它的價值豐富多元,每個人都會用自己的視角去討論和定義,這就需要用一個更加廣闊的視角來看待大運河未來的保護與發展。
國際專家在看完申遺文本時對大運河的評價是“文明的搖籃”,這讓人感到震撼和自豪。如今,很多人對大運河的了解僅停留在文化層面,而其巨大的工程成就和科技價值往往被忽視。
古代建造大運河的許多技術問題至今仍是未解之謎,古人的智慧在今天來看依然不可思議,最為關鍵的是,這些智慧的光芒并未消逝在千年歷史的長河里,直至今日依然鮮活地閃爍。例如,在沒有衛星和無人機進行地形和高層測繪的千百年前,大運河就能實現幾千公里范圍內水量和水面高度的統一管理和規劃,令人驚嘆。
在大運河傳承與發展過程中,要不斷加強保護大運河本身工程體系,利用博物館、研學基地等方面的建設,做好保護與開發利用工作,增進公眾對大運河的深入了解。
“原真古貌·創新傳承”的主題闡釋了保護與發展的內涵,那就是堅持真實全面地科普大運河的價值,讓古人的智慧在今天更加璀璨,繼續閃爍充滿生機的光芒。
(記者王金剛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