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晚報全媒體記者劉暢攝影李琪
3月19日,記者在聯興活力嘉源養老院見到楊宜勤,他步履穩健、談吐有致。79歲的他非但不見老態反而容光煥發,與老伴韓翠蓮嘗試機構養老一年半,他越發自得其樂,覺得自己趕上了好時代,過上了幸福的晚年生活。
要追溯這份“幸福”的來源,離不開桃李爭妍的教育事業,離不開和諧圓滿的家庭,以及蒸蒸日上的生活條件。但更多的,還是來自他坦然接受年老的那份從容。
從養老到享老
伴著清晨第一縷日光起床,飯后與老友在花園中散散步,興致來了,再去活動室打打乒乓球,或回房間讀讀報紙……楊宜勤每天都過著這樣規律又充實的生活。“孩子們工作生活兩頭忙,我們身體還算硬朗,住進養老院,我們老有所依,也為兒女們減輕了負擔。”楊宜勤說,在養老院里,無論是醫療、飲食還是衛生都有專人照料,他和老伴還在房間備了壓力鍋,時不時喊兒女買些肉來燉。
物質生活滿足,他的精神生活也格外充沛。擁有42年從教經歷的楊宜勤走到哪里都是“筆桿子”,他不僅堅持向報刊投稿,還時常為養老院的內部刊物貢獻筆墨,很快便成為文化明星。“在這里,我們不用操心家務,只管做自己想做的、能做的。”他很滿意自己的這個選擇。
在傳統養老觀念里,身體健康、兒女孝順的老人,應該在家享受天倫之樂,但他認為,老年人不能忽略自己的感受。順應內心、高質量生活,這是幸福感的來源。每每講起兒女,楊宜勤的幸福感便掛在臉上,孩子們家庭美滿,他為子女高興,也能體會子女來自工作、經濟、照顧孫輩的辛苦。“年輕時不拖累父母,年老了不拖累子女,那就是很值得羨慕的人了。”這句網絡上流行的話,他覺得很在理,并愿以此為目標而努力踐行。
吵不散的老伴
“老來有伴”是楊宜勤沒掛在嘴上卻放在心頭的幸福底氣。日常生活中,他與老伴韓翠蓮常因意見相左而拌嘴,卻能做到恰到好處,不動肝火。比如,韓翠蓮不愛與人閑聊,近來卻喜歡上刷短視頻,楊宜勤擔心長此以往缺乏運動,人會生病。但他對老伴關心的表達含蓄迂回,只說“短視頻內容沒營養,網絡騙局難辨,不要讓人騙了。”老伴不服氣,覺得自己要跟上時代,多了解年輕人的生活。
采訪過程中,楊宜勤侃侃而談,老伴卻常常拆臺。一個稱對方“講不到重點”一個怪對方“凈愛搶話”,但是任唇槍舌劍,楊宜勤總是笑呵呵地看著老伴,韓翠蓮也不生氣,還是照樣提起飯盒去給對方打愛吃的菜。
韓翠蓮回憶,年輕時,楊宜勤教書的工資一月僅30元,為了讓兒女接受更好的教育,她送兒女來城里讀書,自己則留在農村種地,靠農活的收入貼補家用。直至不惑之年,夫妻倆才得以團圓,雖生活習慣上與楊宜勤相差很大,但五十多年的求同存異已將他們粘合成一體。也是如此相互扶持的恩情,讓老兩口每逢爭執總不忘“讓一讓”,有了這個吵不散的人,走到哪也不覺孤單。
暮年交新友
在養老院里,楊宜勤是少有的“年輕人”。周圍老友多已步入耄耋之年,閱歷和愛好不同,卻有著同樣開闊的心境。
“這一年,我生活得很充實,認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有兩位90歲老哥,一位酷愛書法,每日練習小楷,一位臺球打得出神入化。還有一位常年患病的89歲老哥,為人樂觀有正能量,他們喜歡和我分享各自的樂趣,我愛和他們聊聊讀書看報的收獲。”楊宜勤說,在與高齡老人的接觸中了解到,他們有一個共同特點,對“老”有一個理性的認識,能用坦然的心態樂觀面對。他們認為,高齡只是一個年齡的界定,關鍵是在有限的時間里讓生命呈現一種什么樣的風采。
“今朝一歲大家添,不是人間偏我老。”他們無比珍惜有限而美好的夕陽時光,學著與年齡“和解”,與各種慢病相處。他們認識到年老只是生命的自然進程,所以心平氣和,從容淡定。正是有了這種“年齡觀”,才有了專注興趣愛好與適度活動的生活,才有了怡然自得的心境,才有不做油戾老人的言行自律,才具備對世間善意回報的愛心,才呈現“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