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建明創作核雕
□馬新磊 菅娜娜
3月22日,走進慶云縣中丁鄉文侯齊村齊飛核雕工作室,核雕手藝人齊建明正坐在雕刻案前,手握刻刀,在拇指般大小的橄欖核上細細雕刻。刀尖跳動,碎屑落案,栩栩如生的人物從小小的橄欖核中跳脫出來。
外出拜師學藝
談起學藝歷程,今年43歲的齊建明總有說不完的話題。“2016年之前,我在天津打工,當時父親身體抱恙,就辭掉工作回到了家鄉。”齊建明希望學一門手藝,既能賺錢養家,又能照顧父親。
他平時喜歡文玩,有一天,他看著手里的核雕手串入了神。“當時我想到了《核舟記》,核雕是一門手藝,更是自己的愛好。”齊建明暗下決心,要學會這門手藝。
在方寸之間雕刻創作,每一刀背后都需要精湛的技藝。2016年7月,齊建明踏上了河北廊坊的客車,拜師學藝。核雕是個傳統手藝活,學藝周期長、難度大,過程及其枯燥,需要有耐心。“雕刻人物的耳朵,我學了整整一個月。”通過不懈努力,齊建明學成歸來,但他總感覺自己的作品少了些什么。
2017年8月,他再次外出,前往蘇州學藝。在這里,齊建明曾連續一周待在雕刻室,徹夜研究核雕。每次師傅雕刻作品時,他就在一旁仔細觀察。晚上沒人時來回琢磨,反復練習。此后,齊建明仿佛打通了“任督二脈”,技藝突飛猛進。
沉下心磨技藝
“5天才雕刻出一顆,賣了一個多月還沒動靜,你還不如找個地方去打工!”面對家人的質疑和不解,齊建明選擇了堅持,他獨自在縣城租了一間小屋,沉下心來苦磨技藝。
他深諳“慢工出細活”這個道理。他的作品《福祿財神》每一個人物都很立體,特別是細節部位纖毫入微,就連發髻上的頭發絲都清晰可見。
在橄欖核上施刀,靠的是運刀走刃的技藝。在齊建明的雕刻臺上,擺放著10余把大小不同的刻刀。雕刻不同部位,需要不同的刻刀,每一刀都需要精準合適。每一枚橄欖核形狀、紋理都不同,所以每件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
帶增收盼傳承
“我要把這門手藝帶回村里,為鄉親們尋一條增收的路子。”2018年,齊建明把工作室搬回文侯齊村,成立了齊飛核雕工作室。
核雕上手難、成型期長,許多村民連開荒都沒學會,就放棄了,工作室招工成為一大難題。“起初我也想到過機械化生產,但最后改變了主意。”齊建明說,相比于手工創作,機器雕刻速度快、成本低,但成品千篇一律,缺少立體感,最重要的是失去了匠心傳承。
對于村民來說,“機雕開荒+手工精修”是最好的解決辦法。說干就干,齊建明引進8臺核雕開荒機,開荒后的橄欖核由徒弟精修后,交由村民拋光打磨。“我一天能打磨3個,每月有3000元的保底工資,做熟練了還能再多掙1000元。”工作室員工陳雙雙說。
“我們還在中丁鄉設置了計件采收點,村民們學會后,在家就能干。”齊建明說,“尤其是村里的留守婦女,照顧老人孩子閑暇時間,就能做些手工活增加一份收入。”齊建明抓住機遇,利用抖音、快手等平臺進行直播,把村民們的核雕作品銷往全國各地。
如今,慕名到齊飛核雕工作室學藝的學員有16名。在齊建明心中,核雕不僅僅是一門技藝,一種文化,更是手藝人守藝傳承的一份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