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高紅巖
每隔一段時間,天津市腫瘤醫院腫瘤放療科主任醫師趙路軍就會來到德州市第二人民醫院坐診。“我的從醫之路是從德州開始的,現在每個月回來坐診,就像回家一樣。”趙路軍說。
今年55歲的趙路軍,出生在平原縣張華鎮。1991年,從濰坊醫學院本科畢業后,他來到德州市腫瘤醫院工作。
德州市腫瘤醫院1985年建院,是省內最早的腫瘤專科醫院之一。“我剛入職時,醫院掛著中國醫科院腫瘤醫院協作醫院、天津市腫瘤醫院協作醫院的牌子,北京和天津的專家常來指導工作,這家醫院有著京津醫療協作的基因。”趙路軍介紹。
入職后,隨著接診的病人越來越多,一個個難以解決的疑難雜癥也擺在了趙路軍面前。看著患者和家屬那從期望到失望乃至不甘的眼光,趙路軍體會到了深深的無力感。
那時,互聯網遠沒有如今這么發達,獲取學習資源的途徑也很單一——訂雜志、買書。“當時我訂過外文雜志,但是每次雜志到我手里的時候,基本上都是半年以前的,根本跟不上國際最新的醫療理念。”趙路軍回憶說。
“必須進一步提升自己了。”1999年,趙路軍決定考研。當時,孩子尚且年幼,在造紙廠工作的妻子剛下崗不久,他的收入是家里唯一的經濟來源,但家人仍給了他全力支持。
趙路軍把目標定在了有著“中國最高醫學殿堂”之譽的北京協和醫學院。整整一年的時間,他每日挑燈夜戰,而對于放下多年的英語,更是“從ABC重新開始學”。
“揮灑的汗水有多苦澀,澆灌出的成功之花就有多鮮艷。我是幸運的。”趙路軍說。2000年,他成功考入北京協和醫學院,攻讀碩士學位。兩年后,成績優異的他轉讀博士,并于2005年獲得腫瘤學博士學位。畢業后,他受美國密歇根大學邀請,赴美進行博士后研究。
2007年,趙路軍學成歸國,就職天津市腫瘤醫院。身在天津,但他始終沒有忘了德州。“每次回德州,我都會到德州市腫瘤醫院與大家研討院里的疑難病例。難于醫治的,我還幫著協調轉院去天津。”趙路軍說。
2010年,德州市腫瘤醫院合并到德州市第二人民醫院,搬到運河岸邊的新址。
如何快速提升醫療水平?德州市第二人民醫院尋求與天津市腫瘤醫院合作,趙路軍作為重要的推動者,全程參與。
2015年,德州成為山東省唯一一個列入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的城市。政策如春風,讓醫療合作駛上快車道。當年10月,德州市第二人民醫院掛上了天津市腫瘤醫院德州分院的牌子。
緊接著,趙路軍作為首批專家來到德州出診。自此,每隔半個月,就有五六位天津市腫瘤醫院的專家到德州市第二人民醫院坐診。同時,德州市第二人民醫院各個科室的主任、副主任陸續到天津市腫瘤醫院各個科室跟崗學習, 新入職醫生也要到天津市腫瘤醫院進修學習半年到一年。“這相當于全院的醫療骨干在天津市腫瘤醫院作了一次輪訓,提升了整體醫療水平。”趙路軍說。
如今,談起德州市第二人民醫院的發展進步,趙路軍非常自豪。“醫院腫瘤綜合診療水平全市領先,在全省、全國的影響力逐年擴大。現在,德州的腫瘤學術組織基本由德州市第二人民醫院牽頭,這跟整個學科水平的提升是分不開的。”趙路軍說。
“家門口的醫院越來越強,老百姓就近得到優質診療,這符合國家分級診療政策。”趙路軍說,協同發展,最終的結果是“多贏”。
今年3月,由趙路軍參與發起的“大醫萬里行”活動來到德州,天津市腫瘤醫院與德州市第二人民醫院開展聯合查房,提升腫瘤規范化診療水平。
目前,趙路軍在中國抗癌協會、中華醫學會、中國老年學會、中國臨床腫瘤學會等學術組織擔任職務。組織學術交流活動時,每當有合適時機,他都不忘推介德州。
在趙路軍看來,借勢京津冀協同發展,德州整體醫療水平上了一個大臺階。他說:“未來,希望德州在設備投入、人才建設上加大力度,把品牌打出來,把名聲做得更響,不僅讓德州的老百姓獲益,還造福更多的周邊老百姓。”
趙路軍回憶,在德州市腫瘤醫院上班時,他和幾位要好的同事有一個理想——把德州建設成魯西北冀東南的腫瘤醫療中心。“現在看,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讓北京、天津、河北、山東加強了醫療協作,共同努力之下,我覺得這個目標越來越近了。我盼著這一天早一點到來。”趙路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