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河“00后”女孩楊政玉傳承古老琺瑯工藝——指尖掐出非遺之美
楊政玉制作景泰藍
《向陽而生》
《莫里斯紋樣
□文/圖 本報記者 李曉楠本報通訊員張欣欣
“掐絲琺瑯最早起源于元朝,明景泰年間發展最為興盛,因色調以藍色為主,故名景泰藍……”近日,非物質文化遺產“司馬氏景泰藍手工藝”第五代傳承人楊政玉在直播間為網友介紹景泰藍作品。
回憶起與景泰藍的初次相遇,24歲的楊政玉感慨萬分。上高中時,喜歡畫畫的她偶然間接觸到景泰藍,細膩的線條、絢麗的色彩以及背后所蘊含的深厚文化底蘊,瞬間吸引了她。她購買了材料包,嘗試制作景泰藍書簽。“第一次制作雖然生疏,但看著一根根銅線慢慢變成一個完整的作品,那份成就感讓我特別滿足。”楊政玉說。此后,她利用課余時間學習景泰藍工藝品制作技藝。
真正讓她踏上傳承之路的,是與“司馬氏景泰藍手工藝”第四代非遺傳承人司馬憲光的相遇。17歲時,楊政玉在北京進行美術專業集訓結識了司馬憲光,向他展示了自己的作品,雖然不甚完美,但她的才華和對景泰藍的執著得到了司馬憲光的賞識。在他的指導下,楊政玉開始系統地學習這門古老的技藝。高中畢業后,她考入魯迅美術學院,整個大學期間,不斷往返于學校和司馬憲光的工作室之間,更深入地學習領悟景泰藍工藝的精髓。
制作景泰藍要求有極高的耐心和細心,每一個線條的勾勒,每一種色彩的填充,都需要全神貫注。有時候,為了完成一件作品,要連續十幾個小時保持同一姿勢,眼睛緊緊盯著手中的絲線和顏料。正是這種對完美的追求,讓楊政玉的技藝日益精湛。
大二時,她創辦了“清衿閣”掐絲琺瑯工作室,參加了中國民族工藝美術年鑒大賽、山西省文化創意設計大賽等活動,獲得了多個證書,逐步嶄露頭角。大學畢業后,正式拜司馬憲光為師,許下了傳承非遺的承諾。
帶著對景泰藍的熱愛和傳承的使命,2023年,她回到家鄉齊河,成為齊河職業中等專業學校的一名教師。
“傳承不僅僅是復制過去,更要在傳統的基礎上創新,讓古老的技藝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楊政玉說。明清時期,景泰藍作為皇家專屬器物,制作技藝分為畫稿、掐絲、點藍、燒制、打磨拋光、冷卻成型等步驟,如今省去了燒制和打磨,將其中的掐絲、點藍等工藝做得更加精致、細膩。
楊政玉想將家鄉元素融入作品之中,讓曾經的皇室工藝品走進尋常百姓家。經過一段時間的考察、設計,她將黃河及德州的黑陶、歷史人物、地標建筑等元素融入作品,創作出以景泰藍器具、裝飾畫等形式的文創產品,這些作品不僅是藝術品,更是對德州文化的一種宣傳和推廣。
如今,楊政玉在學校開設了掐絲琺瑯社團,手把手地教學生如何掐絲、上色,讓他們感受這門技藝的魅力。她希望更多人能了解和學習掐絲琺瑯技藝,讓這一古老的藝術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