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陋的工作環境
霍硯昌在測量水位
??? 從六五河到蘆家河程官屯管理站,途經牛角峪排澇站,我們見到了排澇站站長霍硯昌,今年58歲的他,1989年被組織安排到牛角峪排澇站工作,至今已經21年。
??? 見到霍硯昌的時候,他正站在閘上拿著專業卷尺測量水位,“我們牛角峪排澇站共有4名工作人員,每天的工作是測量3次水位,然后及時向上級匯報,檢查機器運行是否正常,看看河邊有沒有特殊情況發生等。工作比較平凡,重復性很強,但是責任大,特別是到防汛的關鍵時期,雨下得越大,我們就越要往河邊跑,測量水位、報告水位,有時候雨大沒辦法打傘,我們就披一塊塑料布跑著去。”
??? 站上現在共有4名工作人員,輪流上班,沒有節假日,“1989年我剛來這兒的時候,全站就2個人,我是做電工,還有一個臨時工。”霍硯昌告訴我們,水利基層工作條件艱苦,由于工作需要,他們必須經常吃住在站上。在排澇站西面100米外的一個農家小院是他們的宿舍。走進小院,三間簡陋的磚瓦平房里,墻上到處是裂痕,窗戶透風,一張破舊的桌子就是老霍的辦公桌。墻上的塑料袋里有一些面條,“我們平時吃飯經常下面條”。整個房子里,除了四張床和一個盛水的大缸,沒有別的東西。“剛來的時候條件更艱苦,那個時候房子還漏雨,一下雨我們就上房頂鋪塑料布。”老霍每天起床后,都要騎自行車馱著塑料桶,到附近的單位去打水,“這里沒通自來水,而且因為靠著河邊,河道改造導致地基不牢,也不能打井。”
??? 老霍的家在離站幾十里外的武城縣武城鎮西賈村,騎自行車需要1個多小時。排澇站處在偏遠地段,交通不便,一到下雨的時候“出不去,進不來”。幾個人住在站上,沒有電視,沒有娛樂活動,生活比較枯燥,“打個撲克都得去找外人湊”。“站上工作艱苦,條件差,在這里一干就是這么多年,家屬有時候不理解,也抱怨,說人家都是在這里‘過渡’一下,就調走了,就你這么傻,干了這么多年。不過家屬抱怨歸抱怨,這么多年來,家里很多事也多虧家屬照顧,算是支持我的工作了。”憨厚的老霍笑了笑說,“我是共產黨員,講的是奉獻精神,組織安排我到哪里我就去哪里。站上雖然條件苦,工作重復枯燥,但這么多年,我按時按量完成了上級交給我的任務,我問心無愧。”
??? 聊起家庭,老霍一臉驕傲地說:“我的大女兒研究生畢業后,現在在北京上班,小兒子還在內蒙古讀大四,學習成績也很好。我文化水平不高,但我很重視對子女的教育,以前不能經常在家陪他們,但孩子們都很懂事也很上進。有學問,多掌握些文化知識,對自己對社會都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