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講話不緊不慢,但挺有主見,屬于那種佩著劍,但平時又不太拔劍的人。只有在夜半無人時候,就著半明半暗的月色,在自家的庭院里悄悄地、悠悠地,才把那三尺龍泉無聲地舞動起來,一半是遣興一半是練功,不知不覺間就把武功練成了。但人前還是一副佩著劍,又從不出手的模樣,還是微微地笑,不緊不慢地說;只有到了喝酒的時候,才把劍抽出三寸余讓人看那劍閃閃的寒光。”
??? 這段文字刻畫了一個冷劍客的形象。其實它所描述的并非一位江湖劍客,而是一位謙虛內斂卻成績斐然的畫家——孟繁珂,作這番評論的是他的朋友——廣東畫家韓浪。
??? 今年55歲的孟繁珂是德州市美協副主席、德州市藝術館副研究員、山東畫院高級畫師、澳門彩墨畫研究院特聘院士,他在藝術領域縱橫馳騁數十年,在油畫、國畫等很多領域都取得了不斐的成績。就是這樣一位在全國都有影響的畫家,卻平易近人,溫文爾雅,淡薄名利。當記者問他作品的價格時,他淡然一笑:“我從來都是想畫就畫,不太注意這些急功近利的東西。”
談起繪畫上的事情,孟繁珂說:“我半夜里突然起床畫畫是很正常的事,因為有時在做夢的時候,我眼前會忽然出現自己滿意的形象。”孟繁珂說,“我也經常四處去采風,有時候約上一兩個伙伴去深山老林住上一兩個月,寫生,作畫。”
??? 孟繁珂早年畫了20多年的油畫,從2003年起,他卻突然改畫國畫。很多人對此表示不解,孟繁珂卻說,由于血液中流淌的文化不同,中國人畫西方畫難得精髓,而畫中國畫則更自然。或許還是韓浪的解釋更為精到:“一切都是性情使然。”性情不但使孟繁珂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地行走在藝術的殿堂之中,還使他廣泛地涉獵油畫、中國山水畫、中國人物畫、甚至書法和篆刻;性情還使已經取得了相當成就的他淡泊名利,離開了北京這樣的大城市,回到了相對安靜的家鄉德州,過著淡然而充實的生活。
??? 盡管孟繁珂比較內斂,但他絕不是只會坐在畫室中研究技巧的畫師,他看重的東西還有很多,比如情義,比如社會責任。
??? 有一個讓孟繁珂難忘的故事:90年代初,他和伙伴到陜北的農村去采風,走到黑天了,大家都快要絕望時,才見到了村莊。到了村里,經大隊安排,他們住到了村里條件最好的一戶人家,并受到熱情款待。村民把很少吃到的白面拿出來,給他們做刀削面吃,把從未著過身的新被子拿出來給他們蓋。第二天臨走時,他們要給村民錢,村民說什么也不要。出了村口,村民們就站在那里目送。“我們爬上了一個大坡,快要翻過去了,回頭一看,他們還在朝我們揮手。那感覺,真有點像傳說中的十送紅軍。”孟繁珂說,深受感動的他,回來之后就把自己心目中淳樸的村民畫成一幅作品。
??? 孟繁珂比較滿意的作品要屬那幅《得與失》。“畫的是80年代的一個農村小孩兒,他在家里排行老三,上面有兩個哥哥。畫面上的他躲在草垛旁,拿著成績單,成績很差,他不敢進家門。我曾想把這幅畫叫做《成績》,因為對于這個孩子來說,他身后的草垛是他的成績,但他紙面上的成績卻非常糟糕。”孟繁珂說,這是他對于當時社會問題的關注與思考,這幅畫在濟南展覽時還曾引起關注和討論。他認為,對一個畫家來說,研究繪畫的技術技巧只是他要做的事情中的一個方面。這就好比開車是一項技術,但開車去干什么,則是另一個問題。“畫家是不應該兩眼只盯著畫紙的。”孟繁珂說。